AI导读:

8月12日,瑞银资产管理表示,随着全球货币多元化推进,外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配置或加大。中美利差可能收窄,中国债券市场因低相关性具分散化配置价值,外资正积极研究信用债市场,未来或加大配置。

  8月12日,瑞银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亚洲固定收益组合主管桂林在媒体分享会上表示,随着目前全球货币多元化趋势不断推进,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配置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债券市场流入的第三波浪潮或将出现。

  桂林指出,市场普遍预计美国将在今年9月降息,中美利差可能收窄。同时,由于中国债券市场与发达市场固定收益的相关性较低,具备良好的分散化配置价值,将继续吸引寻求多元化投资的买家。在全球市场波动加剧、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推动下,中国境内债券或将被重新评估。

  根据瑞银的报告,自2018年3月起,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的规模从约2000亿美元扩大到2025年3月的6000亿美元左右,实现了快速增长。不过,整体而言,外资目前对中国境内债券相对低配,截至2025年3月,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仅有2.3%。

  桂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时间较短。他指出,在2016年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直接投资计划后,外资才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迄今不过短短十年,尚不足以深入了解一个全新的市场。不过,中国债券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债券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有重要的市场价值,中长期而言,外资将持续积极配置。

  谈及外资的投资配置倾向,桂林表示,在中国债券市场当前结构中,利率债占比约62.3%,信用债占比约37.7%。其中,利率债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构成;信用债则主要包括国企和非国企发行的信用债券等。

  他指出,由于进入中国债市时间较短,外资更倾向于从最基本的产品开始配置,如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银行大额存单(NCD),因此当前主要配置集中于利率债,信用债配置仍有待发展。目前,外资正积极研究中国信用债市场,未来可能会考虑作出更多配置。

  桂林补充道,近两年趋势显示,外资明显加大了对银行NCD的配置力度。主要原因是,经过前期上涨,近一两年利率水平已低于过去几年。在此背景下,银行存单相对于利率债在收益率上仍具一定优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