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持续回暖,中证转债指数刷新纪录。公募基金积极参与可转债市场,多只可转债型基金业绩表现出色。未来投资机会或集中在偏股型和平衡型可转债品种上,可转债市场或迎来新资金入场。

步入2025年,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显著的回暖趋势。根据Wind数据的最新统计,截至2月7日收盘,中证转债指数攀升至426.97点,这一数值刷新了自2022年9月以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相关主题基金的表现也颇为亮眼,其中,华宝可转债A、东方可转债A等多只可转债型基金在年内的收益率已突破5%大关。

公募基金行业内的专家指出,当前市场上低价可转债的价值修复进程已基本完成。展望未来,投资机会或将更多地聚焦于偏股型和平衡型可转债品种。同时,投资者还应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大盘可转债在强制赎回后,资金再平衡可能对市场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投资组合的构建与调整方面,专家建议积极把握权益类资产和可转债在调整后的投资机会,并持续关注景气度加速上升的科技板块。

公募基金积极参与可转债市场

截至2月7日收盘,中证转债指数不仅达到了426.97点的新高,更在2025年开年以来展现出了强劲的上涨势头。自1月2日收报411.55点以来,尽管期间经历了个别交易日的波动,但总体上涨趋势得以维持。这一趋势的延续,使得多只可转换债券型基金业绩表现抢眼。特别是华宝可转债A,其年内收益率高达8.97%,在所有债券型基金中独占鳌头。此外,东方可转债A、宝盈融源可转债A、南方昌元可转债A等多只基金的年内收益也均超过了5%。

公募基金2024年四季报的数据显示,公募机构对可转债市场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据申万宏源固收研究统计,截至2024年末,所有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市值约为2873.7亿元,占转债总市值的33.6%,较上一季度上升了2.0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公募基金对可转债市场的看好态度。

申万宏源固收研究还指出,尽管2024年末基金规模总体有所增加,但一、二级债基等固收+基金规模却持续减少。与此同时,可转债仓位却逆势增长。从环比角度看,一级债基对可转债的配置需求明显提升,而二级债基的可转债仓位变化则呈现出分化态势,但整体仍有提升空间。在结构上,2024年四季度基金配置偏好重回低价偏债型品种,如银行等大盘偏债型可转债被视为优先加仓的底仓品种。

宏观环境利好推动转债市场走强

近期可转债市场的走强与宏观环境的利好密不可分。汇丰晋信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刘洋表示,当前纯债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追求增厚收益的投资组合而言,可转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明显的配置价值。同时,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取得了超预期的进展,这提振了投资者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有助于维持权益市场总体向好的预期。

从更长时间范围来看,W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起至2025年2月9日,中证转债指数的涨幅已超过15%。分析这一涨幅背后的驱动力,刘洋指出,从供给角度看,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因强赎等因素逐步缩小,而市场需求则稳中有增,这使得存量可转债出现了估值提升和吸引增量资金入场的机会。从政策角度看,自2024年9月以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并购重组意见以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意见,均有利于股票、可转债等资产的健康发展。此外,宽财政、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布也推动了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升了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为股票市场和可转债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然而,可转债市场的持续转暖也意味着不少可转债估值的快速回升。申万宏源固收研究表示,目前可转债价格中位数已修复至120元附近,高价可转债仍有一定的价格回升空间。但与此同时,可转债估值的进一步上升也削弱了其性价比。背后既有潜在需求放大的因素驱动,也有可转债与股市风格契合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前可转债已再次进入“股市表现不差但可转债估值偏高”的状态,春节后的操作难度或将加大。

尽管如此,刘洋仍认为当前可转债市场内优质标的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范围。考虑到债券收益率低位震荡的现实情况以及持续缩量的可转债市场规模,存续的优质可转债估值水平有望进一步抬升。此外,他还指出未来权益市场总体向好趋势不变,可转债依旧是稳健投资者追求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方向。

增量资金或持续涌入可转债市场

刘洋表示,目前可转债供给正在减少,叠加存量大量到期转股导致可转债市场规模持续下降,可转债资产的稀缺性不断提升。此外,权益市场呈现出结构分化特征,强势科技板块的可转债陆续转股,而银行等大盘可转债净偿还规模大、供给相对受限,这使得相应板块的优质可转债稀缺性更加凸显。在可转债供给减少导致整体规模收缩的同时,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需求却较为旺盛,投资者对优质标的的竞争也持续加剧。

展望未来,宝盈融源可转债的基金经理邓栋表示,在宏观经济企稳复苏背景下,权益市场预期走势向好。可转债市场在正股平价方面大概率会跟随权益市场波动。同时,由于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行,固定收益市场难以给资金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回报预期。因此,一部分资金可能会分流至可转债市场,通过放大波动来博取收益弹性。这将促使可转债市场迎来新资金的入场,推动供需关系向有利方向发展。

刘洋还指出,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作为同时具备股性和债性的可转债类资产,在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同时,有机会享受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因此,可转债资产有望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追捧。长期来看,可转债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

可转债市场趋势图 查看更多可转债市场信息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