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春节假期结束后,债市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居民取现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及外部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大,债市表现无需过于悲观。节后资金面有望趋松,但各机构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仍需保持审慎,考虑到多重因素,债市利率波动可能增加。

新华财经上海2月5日电(记者杨溢仁)春节假期落幕,债市后续走势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居民取现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叠加外部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加剧,在内部‘开门红’成效有限及‘宽货币’政策有望继续的预期下,债市前景无需过度悲观。

节后资金面望趋宽松

春节前资金面的收紧导致债市波动加剧,存单和短端国债利率显著上升,货币宽松预期未能实现,对市场情绪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一位机构交易员透露:“短端国债利率的走势反映了市场对阶段资金面的预期。然而,随着春节后居民取现资金的回流,资金面转松的可能性较大。”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节后资金面将迎来积极变化。节前取现扰动结束,资金回流;1月缴税高峰期已过,2月财政存款将净支出;跨月影响减弱;1月信贷投放高峰已过。此外,央行1月份开展了1.7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显示政策取向合理充裕。在‘实体需求偏弱+政策协调配合’的背景下,资金面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降准也可能在一季度落地,预计节后资金面将逐渐平稳。”

回顾历史数据,2021年至2024年,春节后两周内,1年期国债利率通常会较节前回落,之后根据资金面变化选择方向。

记者观察到,春节后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表现平稳。由于1月至2月经济数据合并公布,且重要会议3月才开始,政策面超预期概率有限,因此长端利率相对稳定,波动幅度通常在10BP以内。

债市利率波动互现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修复仍面临挑战,需要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以激发内生需求。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宽货币’政策有望继续,资金面保持平稳,配置需求旺盛,债市仍处于顺风期。

中金基金研究指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考虑楼市库存去化、降低实际利率、提振融资需求等因素,预计2025年降准、降息均有空间,资金利率中枢有望下行。

然而,部分机构持审慎态度,指出市场一致性预期较强,机构趋同交易可能导致行情极致波动,加之理财净值管理监管趋严,债市波动可能增加。

截至2月5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涨跌互现。例如,SKY_3M上行2BP至1.4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稳定在1.25%附近,SKY_10Y下探1BP至1.62%。

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表示:“节后资金面虽有放松,但较此前极度宽松仍有差距。各机构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需保持警惕。政策基调适度宽松,但实施节奏可能反复,资金可能阶段性紧张,对债市构成干扰。”

乐观中保持审慎

综上,债市布局方面,虽然偏多因素占上风,对债市前景不必过于悲观,但考虑到春节后利率供给节奏可能加快,监管紧盯长债利率表现,加之央行降息节奏受汇率制约,各机构在乐观的同时,仍需保持审慎。

张继强指出:“中期来看,低赔率、资产回报率低于机构融资成本的环境可能加剧机构行为的脆弱性。我们判断,长端利率波动整体趋势上升,机构需适度控制风险,操作不宜过于激进。”

华福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预测:“基于历史数据,2025年春节后利率可能在节后5日内及节后10日至20日内上行,节后20日内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上限可能在10BP左右。在外部压力、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作用下,整体环境仍有利于债市。降息前,利率曲线可能偏震荡甚至略有上行,待资金面明显宽松后,短端利率下行将带动长端利率进一步回落。”

前述负责人表示,在基本面数据波动修复过程中,利率下行方向未变,但2月长端利率能否创新低面临多重阻力。目前,10年、30年等久期品种更适合作为配置型资产持有,逢低买入,积累浮盈等待下一轮趋势性行情;对于组合中的弹性仓位,可选择子弹策略博弈曲线走陡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债市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