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债市受多重因素影响震荡盘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料维持区间震荡。股市赚钱效应吸引债市资金,但中长期债市定价将回归基本面。利多因素积聚,8月至9月或为潜在‘债牛’时点。

  近期,受多重偏空因素影响,债市震荡盘整。有机构判断,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料维持在1.65%至1.75%的区间震荡,至于收益率何时能下破1.65%,甚至下破前低,可能还需要看到国内实质降息的利好落地。

  债市延续震荡

  受“股债跷跷板”等因素影响,债券市场近期再度陷入窄幅震荡格局。

  “近期股市具有明显赚钱效应。”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7月以来看多股市的催化剂是前期风险资产的价格上涨。而在市场中形成该观点之后,就很容易涌现看多心态,例如对未来盈利预期的改善等。”

  可以看到,当前的股市与去年的债市颇有几分相似,赚钱效应是驱动市场走牛的重要原因。

  “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1.73%的水平,较去年末上行5.2BP。”前述负责人表示,“当投资者更看好股市时,必然会有一些债市资金向股市转移。”

  光大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指出,债市资金向股市分流,既可以由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投资者实现(如投资经理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调整),也可能由仅参与一个市场的投资者实现(如股票投资者加仓、债券投资者降杠杆);既可以由直接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基础资产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经理)进行,也可能由通过资管产品参与市场的主体(如申赎公募基金的委托人)进行;既可以是投资者自愿的,也可能是其负债流入或流出后的被迫之举。

  无疑,资金的跨市场转移,是促使债券与股票价格联动,导致股市涨跌成为现阶段债市定价“锚”的关键。

  中期无需悲观

  那么,未来债市是否会一直跟随股市定价?

  “中长期看,可能性有限。”张旭指出,“2016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之间既有同向运行的阶段,也有逆向而行的情况。不仅如此,2016年至今,债券收益率和股指同时上涨的阶段并不多见。拉长时间维度考虑,债市和股市的定价终将会回归基本面,且债市对经济运行状况及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6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这9年半的时间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沪深300指数间的Pearson系数只有0.08,而与代表经济运行状况的名义GDP增速和代表货币政策的DR007间的Pearson系数分别达到了0.56和0.83。

  由此,“即便未来股市能长期持续上涨,债券收益率也很难一直跟随上行,这将体现为债市对于股市涨跌的‘脱敏’。”张旭表示,“也就是说,长期看债市的定价必然会回归至基本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于经济运行与货币政策的预期。”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判断,债券市场情绪有望在波动中逐渐修复。一方面,在权益和商品价格回调、管理层未落地超预期政策的背景下,市场风险偏好回落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政策不确定性暂时退去之后,市场关注的重心将回归到对基本面和资金面的判断上。

  “当前,已能观察到三个核心变量出现了边际变化。”国金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称,“其一,社融增速见顶的概率正在上升。目前,管理层对新增财政政策表态谨慎,未释放明显扩张信号。眼下,社融缺乏新的边际驱动力,持续扩张动能或将放缓。其二,基本面已开始兑现下半年‘边际承压’的场景。7月的PMI数据显示,除价格分项外,生产、内外需订单及库存等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高频基本面数据同样已显现阶段性见顶迹象。其三,资金面出现大幅收紧的概率较低。在基本面边际承压的背景下,央行大概率不具备主动收紧资金的动机。”

  更进一步考虑,当前税收政策的调整会推升一级市场发行利率水平,为确保新券发行平稳,央行可能会释放一定的“稳信号”,甚至不排除重新开展公开市场买债操作(大行已连续11周净买入短端国债),以维护短期市场运行节奏的连贯性。

  择机灵活布局

  整体来看,待各类事件性影响逐步消化后,债市的交易重心将重新回归对基本面与资金面前景的判断。

  “短期内,继续建议保持中性思路,围绕1.7%波段操作。”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虑到债市利多因素增加,则各机构无需过于悲观。”

  记者观察发现,利多债市表现的因素在不断积聚。例如,“反内卷”交易的边际降温,目前商品价格由大幅上涨转为震荡,管理层推进“反内卷”属于中长期治理逻辑,对短期PPI拉动作用有限。再者,现阶段央行“呵护”态度未变,资金面仍有宽松空间。

  “考虑到美联储大概率会于9月重启降息,国内弱需求叠加全球普遍回归降息通道,8月中下旬双降预期或升温。”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8月至9月作为下半年潜在的‘债牛’时点,我们倾向于适当放宽对组合久期的限制。具体到品种选择上,近期表现较弱的30年期产品或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可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