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商业银行近期密集发布优先股赎回公告,引发市场对银行资本管理策略转向的关注。随着市场利率走低,银行倾向于赎回高成本优先股并发行低成本资本补充工具以降低财务成本。

近日,多家商业银行密集发布优先股赎回公告,引发市场对银行资本管理策略转向的关注。

平安银行公告称,将于2026年3月9日赎回2亿股境内优先股,该批优先股于2016年3月发行,规模达200亿元。南京银行也披露,拟于2025年12月23日赎回全部0.49亿股“南银优1”优先股,发行规模为49亿元。

据公开资料统计,自7月以来,已有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至少9家银行公布优先股赎回计划,形成一波显著的“赎回潮”。

作为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渠道,银行优先股在优先股市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来为何频繁出现赎回情况?

华源证券在此前研报中分析指出,发行人是否行使优先股赎回权,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资本充足率状况及再融资成本。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认为,随着市场利率走低,银行赎回优先股,并发行更低成本的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作为替换,可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此外,监管要求的变化以及银行自身资本结构优化的需求,也是促使银行选择赎回高成本优先股的重要原因。在投资策略方面,当前对银行优先股的投资应在充分考虑“赎回风险”前提下采取防御措施。

华源证券进一步分析表示,固定溢价较高的优先股,因其未来付息成本较高,银行赎回旧券、重新低息融资的动力较强烈。因此,建议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优先选择固定溢价较低、信用资质优异的标的。

不过,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银行如何平衡“赎回高息优先股”与“发行低成本资本工具”之间的节奏,成为资本管理的关键。杜娟认为,这反映出银行业资本管理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以成本效率为核心的精益化模式。

余丰慧也认为,这意味着银行业正在向以成本效率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转变。银行应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