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临近年末,多家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亿元级、十亿元级不良资产包挂牌转让,同时“银行直供房”成市场焦点。直供房产权清晰、风险低、价格优惠,吸引大量关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愈加多元化,线上挂牌、直售房产等方式并行,提高资产处置效率,降低交易风险。

  临近年末,多家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亿元级、十亿元级不良资产包陆续在市场挂牌转让,同时“银行直供房”也成为市场关注热点。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为银行盘活资产、回笼资金提供新路径。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正从“被动清收”向多元化方式转变,线上挂牌、直售房产、债权转让等多种手段并行,为银行盘活资产、回笼资金提供新路径。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资产处置效率,也有效降低了交易风险。

  直供房走红,低价吸引市场目光

  近期,“银行直供房”成为市场焦点。与传统法拍房不同,银行直供房是指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或以物抵债方式取得抵押房产的完整产权后,直接以产权人身份挂牌出售。换言之,原本属于借款人的抵押物,由银行直接面向市场销售或出租。这种模式有效规避了潜在风险,吸引了大量市场关注。

  据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王玉臣介绍,相比传统法拍房,银行直供房的产权清晰、交易对手为银行自身,有效规避了民间借贷、长期租约等潜在风险。“从法律和操作角度看,购买银行直供房的风险明显低于传统法拍房。”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一优势使得银行直供房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在具体操作上,银行直供房与法拍房也存在本质差异。一家股份行分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称,法拍房通常是法院执行程序,借款人仍未还款,拍卖后款项返还银行;而银行直供房则由银行以抵债资产身份直接售卖,银行提前完成债权债务剥离,从源头降低交易风险。“这一模式顺应了银行加速处置表内资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的需求。”上述工作人员称。低价是银行直供房最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购房者。

  记者在资产交易平台上注意到,九江银行广州分行近期挂牌出售广州市黄埔区世纪南一街一处住宅,套内面积约68平方米,起拍价约79.84万元,吸引超3000人次围观。贝壳找房数据显示,该小区10月挂牌均价为3.34万元/平方米,这套住宅总价约224万元,起拍价仅为市价的三折多。此外,阿里、京东等资产交易平台显示,多家银行正批量挂牌房产,部分房源价格比市价低25%。

  年底临近,多家银行不良资产转让加速

  除了直供房,银行表内不良资产包也在加速出清。记者注意到,近期涉及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亿元级、十亿元级不良资产包陆续在银登中心、各地资产交易平台以及线上交易平台挂牌出售。这一趋势表明,银行正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以应对年底的监管考核和资产盘活需求。

  记者根据银登中心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3日,月内已有20家银行挂牌92个不良资产包,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超30亿元。其中,南京银行挂牌转让了超8亿元个人消费贷不良资产包,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挂牌转让约1.99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包。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年底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一方面是常规的资产盘活需求,另一方面与监管考核节点临近密切相关。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随着年末临近,会有更多银行加入推进不良资产转让的行列。从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本就是不良贷款转让的活跃期,这与银行面临年度监管考核的节点高度相关。“通过转让不良资产,银行不仅能将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差、业绩拖累明显的资产出清,还能改善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质量。”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

  处置手段多元化,银行“亲自下场”成趋势

  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愈加多元化。从传统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AMC),到依托市场化交易平台公开挂牌,银行开始探索更灵活、精细化的处置路径。业内人士指出,线上挂牌、直售房产、专项基金、债权转让等方式并行,使银行可以根据资产特性选择最优方案。这种多元化的处置方式有助于银行提高资产处置效率,降低交易风险。

  以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为例,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不良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50.1亿元,占比72.4%、14%、13.5%。其中个人消费不良贷款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推动整体处置加速。而上述个人消费类不良资产转让正呈现账龄更短、已核销、未诉讼的新趋势。相比传统司法处置路径漫长,银行目前更期待显著提高资金回笼效率。

  除“直供房”外,银行下场处置的不良资产形式越发多样。例如,记者在资产交易平台上注意到,内蒙古农商行宁城支行挂牌出售抵债白酒,起拍价6.39万元,开拍时间定于11月16日;喀喇沁旗支行对鸡血石进行挂牌,起拍价16万元。这些多样化的处置方式展示了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创新和灵活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