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不同地区信贷质量分化,甘肃、上海等地实现不良率与规模双降,部分经济大省和沿海发达区域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可控。

  证券时报记者谢忠翔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银行信贷质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不同地区之间信贷质量有所分化,但整体风险可控。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发现,已公布2025年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25个地区(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中,16个区域不良贷款率较2025年年初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全国商业银行1.49%的平均不良率水平,大多数区域仍低于该指标,反映出风险整体可控,局部压力仍在持续释放。

  其中,甘肃、上海、黑龙江、河北等地通过持续压降不良,实现不良率与不良贷款规模“双降”或单指标改善。从全国不同地区看,各地银行业资产质量仍有所差异。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全国已公布2025年6月末数据的25个地区中,若以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为基准,高于该基准的地区有9个。而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厦门和安徽6个地区该项指标均低于1%,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今年上半年,甘肃、上海、黑龙江及河北等地不良贷款率实现下降,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其中,甘肃省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2.56%下降至2.31%,降幅达0.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也从742.7亿元降至695.44亿元,减少约47亿元,成为全国降幅最大的地区之一。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显著。

  上海银行业不良率从年初的1.02%降至6月末的0.90%,下降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约104亿元。分银行类型来看,上海地区的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明显,其中,国有大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至0.83%,股份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至0.75%,两者不良贷款余额也较年初分别减少约50亿元和23亿元。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银行业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至2.5%,资产质量向好。与此同时,天津、河北、重庆等地不良率也分别下降0.05、0.08和0.07个百分点,分别为1.58%、1.18%和1.07%,均实现连续多季度压降,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银行经营状况持续优化。

  另外,北京、江西的银行业不良率均分别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至0.76%和1.38%。其中,北京在经历2024年小幅波动后,在今年上半年重回优化轨道,且资产质量居全国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多家国有大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过去几年来,由于商业银行持续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不良贷款的风险处置,地产风险得到逐步出清,地方债务风险也得到压降。银行风险管理成效显著。

  从数据变化幅度看,有16个地区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较2025年年初上升,上升幅度在0.01个百分点至0.19个百分点之间。从风险指标的绝对值看,多数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处于安全区间,维持稳健向好趋势。但部分地区的银行业贷款资产质量,在2025年上半年有所下滑,这类地区多位于经济大省、沿海发达区域或中西部地区等。第一类是信贷规模排名前列的经济大省,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区域,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规模呈现小幅波动。其中,广东上升0.1个百分点至1.62%,不良贷款规模上半年新增约327亿元;浙江、江苏不良率仍处于极低水平,分别仅为0.82%和0.80%,不过,分别上升0.07和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分别新增约308亿元和249亿元;山东不良率为1.14%,较年初小幅上升0.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约133亿元。此外,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中,深圳、青岛、厦门和大连的不良贷款率均较年初有轻微上升。第二类资产质量出现波动的是内陆中西部区域,包括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其中,贵州不良率为1.77%,较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增加约68亿元;四川和广西不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10%和1.32%,但均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发达地区不良率阶段性上升,与其信贷基数大、部分行业风险逐步出清以及零售小微压力上升有关,但均属于正常波动范围。

  从各大银行高管在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的回应来看,对公领域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但一些零售、小微领域的资产质量压力有所上升。中金公司近期研报也认为,上市银行不良净生成率、逾期率等指标显示出前瞻压力,主要来自零售贷款领域。不过,随着消费和服务业贷款贴息、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财政新工具落地,以及资本市场活跃,预计银行经营指标下半年有望继续改善。事实上,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还在持续加强。据国盛证券非银分析师马婷婷团队此前统计数据,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2025年第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中,未偿本金总额达667亿元,同比增长108.8%,未偿本息总额达929亿元,同比增长75.2%。从资产类型结构看,今年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2%、90%、102%。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参与主体结构看,股份行仍为主要不良贷款出让方,成交规模达459亿元,同比增长24%,占比几近过半;此外,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行不良处置力度均有所加大。另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今年二季度的数据,国有大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均保持优秀水平,其中国有大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21%,股份行不良率较年初持平至1.22%。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关注的中小银行的改革化险在年内进展不断。一是新增吉林、内蒙古、新疆、贵州等多个省份农信社改革加速推进,公布具体改革方案;二是“村改支”数量持续增加,大量村镇银行被改为实力相对更强的银行分支机构,风险逐步出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