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花旗中国终止与中国银联的成员资格,源于其个人银行业务的关闭。尽管如此,花旗中国的对公业务不受影响,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跨境银行服务。

  近日,中国银联官网发布公告称,已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花旗中国”)的成员资格。这一变动源于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调整,随着该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关闭,其不再作为中国银联的成员,但对公业务稳健,我行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任何影响。花旗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服务,满足他们的跨境银行需求。

  受个人银行业务关闭影响

  2005年9月13日,花旗中国与中国银联宣布结成战略联盟,并签署ATM双向受理合作协议,这也成为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联开展全球战略联盟合作首例。2006年5月,该ATM双向受理业务正式开通。“花旗银行与银联ATM双向受理业务的正式开通是我们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彼时,花旗集团全球消费金融业务中国区总经理李亚文表示,从今天开始,银联卡持卡人在中国境外将可以便捷地使用花旗银行的ATM,花旗的国际卡持卡人在中国也可使用银联的外卡ATM。我们期待着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银联的合作,为我们双方的持卡人带来更多实惠。

  如今,这一合作正式画上句号。据媒体报道,这也是花旗中国主动向银联申请终止成员资格。花旗中国方面随后对《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回复,亦透露出,此番主动为之背后系该行个人业务关停影响。早在2021年4月,花旗集团就宣布对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战略性重组,计划逐步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球14个市场中退出个人业务。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将逐步关闭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但不涉及其市场领先的对公业务。一年半后,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业务正式易主。

  2024年6月11日,花旗中国宣布,已完成向汇丰出售和转移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零售财富管理业务。汇丰中国正式承接花旗在大陆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及相关资产,原花旗中国的300多名员工也正式加入汇丰。与此同时,花旗中国亦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协议,将向其转让花旗中国个人银行信用卡还款服务停止后仍未结清的信用卡分期还款余额或欠款款项。值得一提的是,与业务缩减一同到来的,还有裁员行动。今年6月,作为该集团全球简化工作中的一部分,花旗宣布精简全球技术解决中心——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花旗金融”)在上海和大连的技术人员,包含第三方人员(约500人)在内,约减少4000名技术人员。彼时,一位受到裁员影响的花旗金融员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确认,该公司不止服务花旗中国,也支持花旗全球的系统。此次裁员几乎“一锅端”,仅保留了非常少的员工支持香港业务。从花旗公布的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裁员行动或将持续至2026年。2024年,花旗制定了到2026年底前裁员2万人的目标。2025年1月,花旗集团首席财务官Mark Mason透露,今年集团计划预留6亿美元(较2023年减少14%)用作遣散费,用于新一轮裁员。

  对公业务成“自留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花旗在华零售业务调整备受关注,但花旗中国在受访中一再重申“中国一直是花旗全球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重要部分”“花旗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服务,满足他们的跨境银行需求”。作为首批在中国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花旗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时至今日,花旗中国的金融市场业务、金融服务业务和银行业务拥有市场领先地位,为大量优质的中国企业和在华70%的全球财富500强公司提供支持。在此次回应中国银联终止该行成员资格一事上,花旗中国方面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行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任何影响。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花旗中国的对公业务不受银联成员资格终止的影响,企业客户仍可通过其他清算渠道进行跨境资金结算。今年8月,花旗集团金融服务部门主管Shahmir Khaliq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我们正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企业及机构客户使用的CitiDirect BE®数字银行平台进行转型升级。此次转型将在支付管理、信息提取、付款发起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大便利,并支持客户自助管理流动性结构。Shahmir Khaliq同时表示,花旗也是首家为金融机构推出7×24小时美元清算服务的银行,目前已有230多家银行接入该系统并进行交易。“银联不断推出的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为成员银行的对公业务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花旗中国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该行个人银行业务已基本退出,银行整体业务以对公为主。截至2024年末,花旗中国发放贷款和垫款277.58亿元,同比下滑17.76%,但吸收存款却同比提升0.53%至1246.86亿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