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据界面新闻统计,已公布年报的23家A股上市银行中,零售业务普遍放缓,而对公业务则表现出色,成为增长新动力。多家银行管理层表示将加大对公业务投入,探索新增长路径。

  “零售失速,对公顶上”,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上市银行业绩的现状。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已公布年报的23家A股上市银行中,零售业务普遍放缓,而对公业务则表现出色,营收和净利占比均有提升。例如,浦发银行去年零售业务营业净收入为544.35亿元,同比下降14.40%,而对公业务营收增长6.79%,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零售业务面临资产质量压力和增长瓶颈,多家银行零售业绩下滑。而对公业务,由于涉及大额资金、长期客户关系和复杂金融服务,能为银行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

  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将加大对公业务的投入。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强调,对公业务需迎头赶上,没有哪家强大的银行是“偏科”的。

  对公业务成为增长新动力

  年报显示,即便是一直强调零售转型的银行,也开始更加重视对公业务。招商银行虽被誉为“零售之王”,但其2024年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同比下降9.28%,占比也下降5.8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批发金融业务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0.48%。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该行将继续巩固零售优势,同时通过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平安银行批发金融业务净利润占比从2023年的63.6%提升至2024年的79.7%。该行副行长杨志群透露,去年平安银行通过差异化经营,逐步提升对公业务的贡献度。

  中信银行的对公业务也表现出色,2024年公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3%,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4.6%,公司贷款余额增长7.82%。

  相比之下,零售业务略显黯淡。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大幅下降42.08%。

  浦发银行在对公业务上继续突飞猛进,截至2024年末,对公信贷规模余额达到2.93万亿元,年增量超过4000亿元。

  国有银行方面,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对公贷款增长也十分迅速。

  加大投入,探索新路径

  对公业务不仅可通过企业客户拓展个人客户资源,其资产质量也相对稳定。多家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对公贷款不良率有所下降。

  多家银行表示,后续战略重心将向对公领域倾斜,通过聚焦重点行业、公私联动,加大获客力度,探索新增长路径。

  中信银行副行长谷凌云指出,2025年对公业务将坚定推进战略实施,深化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升相关业务比重。

  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2025年全年对公信贷安排的增量是4800亿元,预计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

  光大银行副行长刘彦表示,2025年将对科技、绿色、普惠、制造业、民营、涉农等领域的信贷给予重点支持。

  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透露,2025年将实行白名单机制,覆盖符合未来国家发展规划的客户。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