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业绩出炉,规模收缩与转型并行
AI导读:
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15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业绩出炉,多家呈现贷款余额收缩、交易额降温态势,部分银行面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压力。当前信用卡市场竞争进入存量时代,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推动转型。
随着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的上半年信用卡业绩正式出炉,信用卡市场呈现新态势。《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15家上市银行中,多家信用卡业务同步呈现贷款余额收缩、交易额降温的态势,部分银行更面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的压力,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11家业务规模收缩
信用卡贷款余额是反映信用卡业务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据显示,15家上市银行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61.3亿元,下降2.52%。其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收缩最为显著,上半年信用卡贷款金额为5224.9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8%;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降幅分别达9.23%、8.07%;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降幅亦超5%。15家银行中,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4家实现余额增长。
信用卡交易金额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15家银行中,12家披露了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额,合计11.47万亿元,同比下降11.05%。12家银行信用卡交易金额的同比数据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国银行、光大银行降幅超18%,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降幅在5%左右。交易额层面,7家银行上半年交易额跌破1万亿元,5家守住万亿元关口。招商银行以2.02万亿元交易额成为唯一一家超2万亿元的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则稳定在万亿元规模。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卡贷款余额收缩与交易额放缓有多重因素:一是银行在零售信贷风险压力下,主动收紧高风险客群授信,并将更多资源投向对公领域,挤压了信用卡扩张空间;二是消费需求恢复偏缓,限制了信用卡支付场景拓展;三是行业生态深度调整,互联网信贷凭场景优势分流年轻用户,叠加银行清理睡眠卡、持卡人注销冗余卡片,加速挤出粗放扩张期泡沫。此外,信用卡权益缩水导致“羊毛党”流失,进一步拉低了业务规模与活跃度。
贷款质量压力上升
在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部分银行还面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的双重压力。从不良贷款余额看,11家披露数据的银行合计达1626.9亿元,较年初增长3.75%,其中6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增幅尤为突出,分别达25.73%、10.01%,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亦有不同幅度增长。
不良率方面,12家银行中仅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3家实现改善,较年初分别下降0.16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招商银行1.75%的不良率与上年末持平;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不良率上升。
薛洪言表示,规模收缩背景下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是新旧风险交织的结果:部分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还款能力弱化,直接推高信用卡逾期;房地产领域风险外溢,也加剧了关联客群的财务压力。更深层原因在于,过去“跑马圈地”阶段粗放的发卡策略埋下了隐患,部分银行对次级客群风险筛查不足,随着经济修复周期拉长,这部分客户违约风险集中释放;同时,行业主动处置不良资产,加速风险出清,叠加贷款余额收缩带来的“分母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不良率的上升幅度。
行业转型持续推进
当前信用卡市场竞争已进入存量时代,各银行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推动行业从“重拉新、轻留存”的规模扩张模式,加速转向“重留存、抓效益”的客户价值挖掘方向,信用卡市场转型趋势明显。
2025年上半年是信用卡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行业整体呈现规模适度收缩、资产质量承压的态势,但数字化转型、生态化建设与精细化运营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存量市场中强化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已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的核心话题。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消费提振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需聚焦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三大核心,在存量市场实现精益化发展。目前行业已显现明确转变趋势:经营策略从“强化发卡获客”转向“精耕存量客户”,业务重心从关注客户数量转向看重客户质量,正以价值贡献为核心重塑信用卡业务逻辑。此外,零售业务融合发展思路日益普及,通过串联储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可进一步提升对高端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增强高端客户留存效率,为信用卡机构创造更多盈利空间。
薛洪言表示,面对挑战,信用卡业务的转型需要跳出“规模依赖”的惯性思维。未来的核心方向,首先是风险管控的精细化,通过智能风控模型分层管理客户,动态监测高风险客群,同时利用充足的拨备空间针对性化解风险;其次是从“发卡获客”到“存量经营”的转变,深耕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通过个性化服务提升活跃度,而非单纯追求发卡量;最后是构建差异化生态,要么聚焦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要么扎根基础客群满足刚性支付需求,同时将信用卡嵌入消费场景,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