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活跃,银行积极响应政策拓宽业务边界
AI导读: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业务持续活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成为新热点。多家银行积极响应政策,面向上市企业落地并购贷款业务。随着政策逐步落地,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宽,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业务持续活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成为新热点。截至8月28日,年内已发布20余份并购贷款申请事项公告,涉及授信总额约200亿元。随着监管试点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面向上市企业的并购贷款业务纷纷落地,授信主体多为科技企业,这为科技企业并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并购贷款相关支持政策逐步落地,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业务边界将不断拓宽,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的相关事项公告,如凡拓数创拟申请不超过6100万元并购贷款,用于收购浙江禹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
Wind统计显示,2025年1月1日—8月28日,上市公司发布24份并购贷款相关事项进展公告,接近2024年全年数量。同时,多家银行针对企业并购贷款授信批复密集发布,尤其针对科技企业的审批速度和融资条件显著优化。南华仪器向招商银行佛山分行申请贷款用于股权收购,香浓芯创与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签订协议,申请2亿元并购贷款置换存量贷款。
企业预警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8月28日,23家上市企业获得多家银行批复的并购贷款授信,涉及授信总额约188亿元,获批企业多以科技企业为主。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对公业务经理透露,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业务积极性提高,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成为热门赛道。银行在该领域业务投入力度增强,参股型并购贷款也已开展。
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试点放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部分条款,将“控股型”并购贷款占交易额比例放宽至80%,贷款期限延长至10年。8月20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允许银行向参股型并购发放贷款,并设置差异化展业资质要求,仅有表内外资产余额不低于500亿元的银行可从事并购贷款业务,参股型并购贷款业务银行门槛提升至1000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管理办法》是对《指引》的全面修订,旨在活跃并购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认为,《管理办法》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鼓励大型银行参与高风险并购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此规定将提升市场集中度,中小银行需寻找差异化竞争策略,大型银行则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也面临新挑战。康德智库专家刘诚冬律师表示,此前并购贷款多集中于控制型并购,《管理办法》明确参股型并购贷款合规框架,为企业提供制度支持。然而,并购活动存在多重风险,对银行授信业务带来挑战。尤其在科技企业并购中,传统信贷评审模式存在局限。
余丰慧认为,银行开展参股型并购贷款对风险管理提出新挑战,参股型并购涉及控制权不完全转移,增加信息不对称和估值不确定性风险。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参股型并购中银行对目标企业控制力弱,增加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可能隐瞒不利信息。同时,参股型并购目的多样,风险特征差异大,增加风险识别难度,退出机制复杂,贷款回收面临不确定性。
为应对挑战,银行需建立更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增强尽职调查、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设立专门审批流程,并确保贷后管理有效性。此外,银行需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注重考量技术创新潜力、市场需求预测等非财务指标,并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支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有效管理金融风险。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银行应重点关注并购后整合效应,引入动态估值模型,将无形资产纳入评估体系,还可积极探索与创投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协作机制。(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