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与服务贷款贴息政策解读及银行响应
AI导读:
8月13日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多家银行积极响应。政策旨在惠民生促消费,贴息力度温和,有利于银行相关贷款业务可持续,助力高质量发展。
8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两项政策部署进一步明晰。与此同时,作为主要经办单位,多家银行积极发文表态,推进相关工作筹备。
受访专家指出,本轮政策贴息幅度相对温和,为下一步政策升级预留空间。对于银行而言,将有利于保障其相关贷款业务可持续,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建议金融机构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增强商业可持续性、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
超10家银行积极响应
“补贴方式更精准、支持消费的力度更大、惠及的范围更广、贴息的流程更高效。”8月13日上午,在国新办就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这样总结本轮政策特点。
就在前一日下午,两项提振消费的重磅方案出炉,分别是由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及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助力消费再升级。
据悉,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则是聚焦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向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两项政策文件中均指出,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总体来看,这两项贴息政策设计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做到‘省钱又省心’。”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
作为两项贴息政策的主要经办主体,政策落地后,银行积极表态响应。《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截至8月13日,已有六大国有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超10家机构公告宣布筹备相关工作。
8月12日,农业银行表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上述通知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同日,浦发银行公告称,将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目前消费贷款贴息具体办理渠道、操作指引等实施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8月13日上午,一位国有行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贴息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尚待总行发布,近期将有公告发出。
助力相关贷款业务可持续
廖岷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两项贴息政策分别从消费的需求端和供给端来发力,将财政金融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从贴息标准来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本轮政策给予两个品种贷款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
“从贴息力度看,此次政策相对温和,而非‘大水漫灌’。”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与此前四川省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标准1.5%、重庆市初始标准1.5%(后提升至2%)等相比,此次中央层面贴息力度相对温和,或先预留财政空间,观察政策效果,后续可能视政策情况、实际需求等适时调整,有利于提升整体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国金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指出,2025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6%,如果考虑到财政贴息,那么相关企业拿到贷款的利息成本会下滑至2.26%左右。考虑到这一次信贷主要集中在21家全国性银行以及这几年的信贷增速扩张,按照1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假设,那么此次贴息政策对财政的压力较小。
那么,贴息政策将给银行带来哪些影响?在袁海霞看来,此次政策将增加消费贷款,对于银行而言,将有利于保障相关贷款业务可持续,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
“一是有望拉动个人客户回表,增加消费贷款规模和利润空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不良率;二是促进相关贷款产品的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利于防止净息差过度收缩影响银行内生资本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袁海霞分析道。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建议,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状况等准确判断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此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