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财政部等三部门制定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国有六大行及多家股份行响应,宣布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并提醒用户防范诈骗活动。

  【导读】国有六大行宣布

  国有六大行,集体发声!

  8月12日,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日前制定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消息发布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响应,宣布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8月13日,国有大行陆续跟进,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进行公告。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另外,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行近日也陆续发布相关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银行在公告中纷纷表示,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银行不收取任何费用。用户应防范不法分子以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为由实施诈骗活动,切勿轻信银行官方渠道以外人员的电话和短信。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为消费者带来利好,但也需警惕诈骗风险。

  根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贷款经办机构共有三类: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

  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目前已有不在上述名单中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打“擦边球”,通过社交媒体开始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公告”。据了解,上述机构从事过桥资金、质押、信用贷、抵押贷等业务。消费者需要“擦亮眼”,选择正规渠道获取贴息服务,避免上当受骗。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