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规则,行业转型进行时
AI导读:
近期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规则,包括下线特定分期功能、缩减分期期数等。调整因落实监管要求、优化信贷结构等因素驱动,对银行和客户影响深远,银行短期面临挑战,长期利于转型,客户分期成本或有变化但权益更有保障。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迈入存量竞争与深度转型的关键阶段,近期信用卡分期业务调整备受关注。近期,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对信用卡分期业务规则进行调整,从特定分期功能下线到分期期数缩减,一系列调整动作引发市场关注,信用卡业务转型成为焦点。
10月22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明确,将于2025年12月9日(含)起正式下线“自选分期”业务。届时,该行将对该日期前已申请开通“自选分期”功能的信用卡统一关闭该功能,新入账交易不再进行自动分期处理。公告同时明确,未结清的分期交易不受此次调整影响。工商银行于10月21日发布业务调整提示,将对信用卡账单分期、消费转分期业务的期数进行优化,停办36期(不含)以上的长期分期业务,此次调整将于2025年12月5日正式生效。多家银行的密集动作勾勒出行业调整的清晰脉络。
事实上,多重因素迫使银行调整分期业务规则。一是落实监管要求,筑牢合规底线。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强化信用卡业务监管,从清理“睡眠卡”、强制标示实际年化利率,到严防过度授信、阻断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禁止性领域,一系列举措推动银行回归合规经营轨道,强化信用卡业务管理。二是优化信贷结构,严控金融风险。在经济波动周期,部分客户还款能力出现下滑,信用卡不良率呈上升趋势,银行通过调整分期费率、期限及准入门槛,可精准管控风险,降低整体不良贷款率,保障业务稳健发展。三是提升盈利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信用卡“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增长已难以为继,银行需通过精细化核算资金、运营及风险成本,调整定价策略,确保分期业务贡献稳定健康的利润,摆脱对规模的片面追求,实现盈利质量提升。四是重塑客户关系,实现“流量”变“留量”。调整旨在打破过去单纯依赖分期手续费的盈利模式,转向以优质多元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与忠诚度,挖掘长期价值,构建良好客户关系。
此次规则调整,对银行及客户均将产生深远影响。对银行而言,短期将面临明显挑战。分期业务规模增速可能放缓,手续费收入也会受到直接冲击。但从长期看,调整带来的积极效应更为显著。一方面,通过优化准入标准,客户结构将更趋优质,资产质量得以夯实,为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将倒逼银行加速信用卡业务转型,摆脱对分期手续费的路径依赖,向数字化、精细化的客户运营模式升级。
对客户来说,部分信用资质欠佳的客户可能面临分期资格收紧或额度下调,过去常见的“优惠费率”也可能减少,实际分期成本或有上升。但利好同样清晰可见,监管与行业自律下,分期成本、还款条款将更加透明,“套路”收费等乱象得到遏制;营销与催收行为更趋规范,客户体验显著改善,客户权益更有保障。
随着信用卡业务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其定位正逐步从单一的“支付工具”和“信贷产品”,向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在此背景下,建议银行以创新为引擎,在合规框架内深耕客户需求,助力消费市场升级。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推动场景化与生态化深度融合。信用卡业务需跳出“支付+分期”的传统框架,深度嵌入多元化消费场景。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以旧换新等大宗消费,还是假日旅行、健康医美等品质消费,都应提供“支付+分期+权益”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让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无缝衔接。强化智能化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升级数字化服务体验。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与信贷需求,精准匹配分期额度与期数;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让信用优质的客户享受更优惠的费率与更灵活的期数,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加速产品与模式创新迭代。加强与地方政府、线下商户的联动,推出“先享后付”“随心还”等灵活度更高的分期产品,赋予客户更多还款自主权。通过产品创新平衡客户体验与盈利需求,提升客户黏性与中间业务收入。强化客户教育。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依托手机银行、短信等渠道,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理性借贷提醒,引导客户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避免过度负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