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优先股逐步隐退,可转债集中到期,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生变化。A股上市银行掀起优先股赎回潮,永续债成为主流补充方式,银行资本管理面临更大考验。

  开栏语

  资本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本钱”,也是抵御风险的保障。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优先股逐步隐退,可转债集中到期,资本补充工具有了种种变化。本报推出“资本工具进化录”栏目,报道商业银行管理层如何算好资本管理这本账。

  10年前,优先股备受青睐。近期A股上市银行掀起优先股赎回潮,兴业银行宣布赎回全部三期优先股并摘牌,规模合计560亿元。上海银行也审议通过全额赎回已发行的优先股。

  上市银行是优先股主要发行主体,眼下银行资本吃紧,但发行优先股不再是资本补充首选项。

  主动赎回节约财务成本,兴业银行下调票面股息率后仍全部赎回优先股。华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称,赎回优先股能够节约银行财务成本。

  在浦发银行股东大会上,有中小股东表示赎回优先股并增发永续债可节约财务支出。在低利率环境下,优先股高股息率“扎眼”,多家银行下调票面股息率。

  优势不再,永续债更吃香。近年来,永续债成为银行资本补充主流方式,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峰称,与优先股相比,永续债发行成本更低。

  近年来,优先股整体处于收缩态势,银行发行永续债热情更高。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发行永续债35只,规模合计4882亿元。

  赎回优先股背后,是资本管理这笔“大帐”。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承担风险损失能力指标,当前银行业盈利能力承压,外源性渠道成资本补充“主动脉”。

  银行只能通过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来降低资本消耗,走资本集约化之路。廖志明表示,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要更加精细,提高资产回报率。

  从去年开始,一些银行加大了债券类资产的配置。招商银行行长王良称,银行业加大债券投资配置会是一个长期现象。

  如今,不少银行还面临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法的更大考验,民生银行预计今年底会向监管部门申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