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创新与挑战并存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的创新实践,包括多家银行推出的相关业务,及其对市场、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该模式面临的监管政策不明确等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在数据和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脱核”业务,并在物流、仓储、农业、跨境贸易等多个领域落地。
所谓“脱核”,即打破传统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的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基于“数据信用”的风控体系,进而为融资提供依据。
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发展“脱核”模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依托“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提升融资效率
目前,多家银行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比如,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推出全国首个脱核模式仓储金融产品“顺丰仓储e贷”,该项目精准对接顺丰集团仓储品牌客户,有效解决传统仓储融资难题。
邮储银行安徽分行则立足某核心企业与其上游承运商的物流运费结算场景,通过线上授信为承运商发放脱核“U保理”融资业务。
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方面指出,供应链金融“脱核”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增强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减少了对核心企业信用资源的占用,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风险的有效分散。二是融资效率显著提升。三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增强。四是资金配置效率获得优化。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张璐律师指出,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供应链各主体的信息、数据共享及实时监测和评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大幅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供应链金融“脱核”对银行的技术能力和平台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银行方面表示,在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下,银行首先须通过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维度的信用评估机制。其次,要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广泛推广。
监管政策尚待明确
早在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提到:“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这是“脱核”供应链金融首次被正式提出。
今年4月,《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到,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及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动产和权利的质押融资业务。
8月,《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再提“脱核”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称,从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方向的提出,到鼓励发展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体现了国家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脱核”创新的决心。
兴业研究方面指出,银行应结合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的特点,通过区块链保证中小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的真实性,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共享和使用数据,成为供应链金融“脱核”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璐分析称,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再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数据,从“依赖核心”转向了“信任数据”。
尽管政策层面鼓励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的创新应用,但具体的监管框架和合规要求仍须进一步完善。世经未来方面指出,当前针对“脱核”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尚不明确,导致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合规风险。
展望未来,兴业研究方面认为,供应链金融或将走向“脱核”,即摆脱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发展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