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价格战白热化,银行风险与收益平衡成关键
AI导读:
消费贷利率跌破3%,中小银行为争夺市场引发价格战。但消费贷与房贷利差过大,套利空间显著,同时价格战加剧银行风险。未来,消费贷利率将继续下调,银行需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平衡收益与风险。
消费贷利率已跌破3%,并逐步向2.5%下探。部分中小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叠加补贴后,利率甚至低至2.4%,消费贷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价格战实质上是价格调控机制失效的结果。信贷资金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源,其配置依赖价格信号引导。银行通过调整价格,将有限资金配置至高效领域,以实现效益增长,助力实体经济。然而,当前消费贷利率过快下降,引发两大问题。
一是消费贷与房贷利差过大,套利空间显著。随着房贷重新定价,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普遍在3.8%以上。而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房贷与消费贷利差持续扩大。
若消费贷利率过低,未随央行政策利率波动,将与其他资产利率形成利差,诱发套利行为,如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购房或炒股,不仅未能刺激消费,反而带来风险。房贷期限长,消费贷期限短,期限错配增加风险隐患。
二是消费贷价格战加剧银行风险。银行收益主要来自利差,即存款与贷款利息差。利差减去运营成本及不良资产后,形成银行真正收益。消费贷为信用贷款,无抵押,易形成不良。房地产市场疲软,需求下滑,银行业务转向消费贷,规模扩大,不良增幅亦增大。
据商业银行年报,2024年末,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升至2.39%,农业银行为1.55%,建设银行亦有所上升。按《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1.8%为警戒线。至202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2%,同比下降17个基点,低于警戒线28个基点,银行净息差面临巨大压力。
净息差下行,不良上升,银行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困境。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消费贷自主定价能力,平衡收益与风险,在盈利基础上,优化消费金融服务。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吸引客户、引导理性消费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价。定价过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如违约、欺诈等。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可能削减消费贷,影响消费刺激效果。
例如,3%的消费贷利率能否有效匹配风险、引导合理消费、引导银行存款流向消费市场,值得深入研究。
当前货币政策取向显示,监管层强调“择机降息降准”,整体利率下行趋势明显。未来,存量房贷利率应进一步下调,套利空间收窄,消费贷利率亦将继续下调,引导银行存款流向消费市场。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