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有六大行2024年业绩发布会透露,总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全面正增长。面对息差收窄,六大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举措,实现盈利动能平稳转换,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支持民营经济和科技等战略领域。

  新华财经上海4月7日电(记者杜康)当“让利实体”遇上“息差收窄”,国有六大行如何在逆风中稳住基本盘?从3月21日至4月2日,六大行陆续召开年度业绩发布会,硬核数据解读了过去一年企业的发展之路,其中,“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风险防控”“数字化转型”等贯穿各大银行的经营主线。

  钱从哪来:净息差收窄中的攻守之道

  宏观经济环境下,大型国有银行和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展现出韧性。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表示,公司资产负债表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匹配度“相当高”,均衡配置产业、区域、客群,既有顺周期驱动,也有逆周期布局。

  2024年末,六大行总资产规模近200万亿元,工商银行蝉联“第一大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均突破40万亿元,中国银行首次站上35万亿元台阶。邮储银行资产总额从7.3万亿元增至超17万亿元,贷款总额增至近9万亿元。

  资产水平更优,不良率低位运行,拨备覆盖率提升。截至2024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4%,拨备覆盖率超200%。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前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较前年末下降0.55个百分点。

  盈利方面,2024年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全面正增长,合计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农业银行涨幅最大,达4.7%,全年实现净利润2827亿元,同比增长4.8%。面对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六大行净息差集体缩水,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宽非息收入渠道、强化成本管控等,实现盈利动能平稳转换。

  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表示,公司将主动应对利率下行、净息差收窄等形势,推动结构调整,打开增长新空间。

  展望2025年,多家银行判断净息差下行仍是行业共性,但下降幅度收窄。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看到对净息差稳定的有利因素,资产端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增多,负债端适度货币宽松政策有利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钱到哪去:实体经济背后的底气

  银行金融“活水”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县域,精准支持民营经济和科技等战略领域发展。多家银行在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增长两位数,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增速分别达26.63%、26.31%、22.4%。

  交通银行专注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2024年为近2000家科创企业提供超60亿元授信支持。农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53万亿元,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4.66万亿元。工商银行非公经济全口径投融资总额超7.5万亿元,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增速近27%。中国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4.42万亿元。

  农业银行持续倾斜金融资源至县域地区,2024年县域贷款年增量破万亿元,余额达9.85万亿元。邮储银行坚决把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领域,截至2024年末,涉农贷款结余2.29万亿元。

  下一步方向在哪:业绩说明会释放新信号

  六大行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了下一步规划。交通银行确定“总量增、结构优、节奏稳”的信贷增长计划。农业银行将围绕重点领域完善金融服务,贷款总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中国银行预计全年境内人民币贷款增量稳中有升,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邮储银行表示将继续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在普惠小微以及“三农”贷款方面持续发力。工商银行在服务外贸外资方面持续发力,累计为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放融资4.8万亿元,今年将提供客群覆盖更广的跨境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境外机构2024年实现税前利润111.06亿美元,将继续巩固扩大传统跨境业务优势,加强对跨境电商等新兴业务领域的主动服务。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银行业围绕住房金融全面支持居民住房需求。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9万亿元,规模保持同业最大。下一步,将通过优化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缓解客户阶段性还款压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