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将消费贷年化利率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标志着消费贷“价格战”迎来拐点,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此举有助于纠正不可持续模式,引导市场转向可持续发展。同时,银行将竞争焦点转向场景渗透与体验升级,科技赋能成为转型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证券时报记者黄钰霖

  近期,多家银行对消费贷年化利率进行了调整,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标志着持续已久的消费贷“价格战”进入转折点,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在促进消费方面,银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贷更是功不可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到21万亿元。得益于政策红利,2024年汽车换新超过680万辆,8大类家电换新超过5600万台,“以旧换新”消费市场增量高达1.3万亿元。金融活水还精准地流向了旅游、教育、装修等民生领域。通过提额、延长期限,无论是工薪族的家电换新计划,还是年轻家庭的亲子教育分期,低息消费贷都切实降低了消费门槛,释放了民生领域的潜在需求。

  然而,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收窄至1.52%的历史低位,部分银行甚至陷入了“高息揽储—低息放贷”的负循环,资金成本与收益倒挂的压力日益加剧。更为严重的是,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依然存在,低息消费贷有可能沦为套利工具,从而引发金融空转风险。此次调整,正是对不可持续模式的及时纠正,引导市场从低息依赖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只有当金融工具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信贷资金才能有效激发和转化消费需求。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将转向场景渗透与体验升级。一些股份制银行已与房产、家装品牌展开合作,将贷款服务嵌入到选房、装修、安居等环节;同时,部分城商行也在立足本地商户需求,联合网点为商户提供消费补贴。这种“金融+民生”的闭环模式,正是政策所倡导的“惠民生与促消费有机融合”的具体实践。

  科技赋能则是这场转型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用户画像,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精准推送至潜在客群,同时动态调整利率并实时监测资金流向,拦截套利行为于“第一公里”,这些都是银行在发展消费贷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

  消费金融的终极目标是惠及民生。未来,商业银行需要聚焦如何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如何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将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新战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