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业消费贷市场利率价格战持续升级,东莞农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产品,年化利率低至2.58%。同时,部分银行探索“消费贷+”模式,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消费者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考量显性融资成本及隐性约束条件。

银行业消费贷市场的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低利率产品。

2月27日,东莞农商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其消费易贷活动方案再次升级,借款额度上限达100万元,期限最长5年,最低年化利率已降至2.75%(单利)。这一举动并非孤例,招商银行“闪电贷”年化利率低至2.58%(单利),浦发银行“浦闪贷”新客户优惠利率也达到了2.88%(单利)。部分农商行更是推出“拼团”模式,进一步压低利率。

然而,单纯低利率的竞争已略显乏力,部分银行开始探索“消费贷+”模式,通过大数据动态定价、嵌入消费场景等数字化手段,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主要受到双重因素驱动:一是房地产市场恢复缓慢,银行需通过发力消费贷填补个贷缺口;二是零售市场作为银行必争之地,消费贷与消费场景深度关联,成为银行重点布局领域。这两重逻辑促使银行加速扩张消费贷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信贷行为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从单一价格敏感转向多维评估体系,综合考量资金成本、使用灵活度及隐性约束条件等。

近年来,消费贷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已从2022年5月的4.36%逐步降至2024年12月的3.08%。2025年春节后,银行业延续消费贷利率优惠策略,虽然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限时击穿2.6%,但当前市场新发的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仍普遍在2.6%以上。

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纷纷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年化利率低至2.8%以下。部分农商行则通过“拼团”模式进一步压价,但实际执行中需满足一定额度条件。某股份大行业务经理坦言,当前消费贷利率已处于从业以来最低水平。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个人消费贷利率下行具备双重需求:一是存款利率调降减轻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二是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主动采取“薄利多销”策略。然而,单纯拼价格模式或难以持续,银行需要构建利率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部分银行开始探索“消费贷+”模式,走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建设银行推出场景个贷,将信贷服务无缝接入家装、教育等消费链条;部分银行联合通信运营商开展“信用付”业务,实现零息分期购机、话费直降等场景化服务。

低利率正重塑消费者决策逻辑。不同代际、职业背景的消费者展现出差异化的信贷行为模式。上海白领张女士通过某银行申请到30万元装修贷用于房屋装修,认为“0.2%月费率,确实划算”。但也有消费者表现出理性态度,不会因低利率盲目借贷。

消费贷的渗透深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95后正将消费贷融入生活美学,选择分12期贷款购买智能家居系统。此外,部分消费者借贷逻辑从“唯低价论”转向“精算式借贷”,形成专业化的信贷管理意识。

然而,低息贷款并非人人可得。部分银行采取分层定价策略,针对优质客群提供最低利率。消费者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既要考量显性融资成本,也需关注隐性约束条件。

董希淼提醒消费者,切不可因为利率较低就盲目申请消费贷款,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并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合理控制债务负担。同时,银行在发力消费贷业务时,也需注意合规与监管要求,加强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