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村镇银行历经多年发展,面临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常熟农商行等城商行、农商行纷纷入局,通过“跨行”收编等方式,整合村镇银行资源,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未来,村镇银行将走向“专业化、特色化”,改革重点转向“质量提升”。

2006年,村镇银行肩负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使命诞生,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抗风险能力弱、业务创新不足、股东关系复杂等问题浮现,并购整合大潮席卷而来,众多村镇银行“消失”解散,成为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常熟农商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城商行、农商行纷纷入局,收购与重组案例不断涌现。在整合浪潮中,村镇银行将走向何方?如何坚守支农支小的初心,实现金融服务与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跨行”收编进行时

2月26日,常熟农商行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726位股东和代理人参加,通过现场和网络方式对常熟农商行吸收合并宿迁宿城兴福村镇银行、江苏宝应锦程村镇银行、江苏江宁上银村镇银行并设立分支机构等3项议案进行投票,结果均获得超99%的赞成票。

这意味着,待监管审批通过后,3家村镇银行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常熟农商行异地村镇银行的“跨行”收编动作将更进一步。江苏宝应锦程村镇银行由成都银行发起,常熟农商行已获批受让其全部股权;江苏江宁上银村镇银行由上海银行及境内6家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共同发起,日前,包括上海银行等在内的多位股东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全部股权。

宿迁宿城兴福村镇银行的吸收则属于常熟农商行内部的资源整合。该行由常熟农商行设立的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兴福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兴福村镇银行持有其67.08%股权。通过“跨行”吸收其他村镇银行,常熟农商行能进入宿迁、宝应、江宁等地的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提升市场份额。

常熟农商行近年来不断加快吸收合并村镇银行的步伐,2024年12月,江苏丹徒蒙银村镇银行因被该行吸收合并获批解散,资产、负债、业务、员工等由常熟农商行承继。常熟农商行表示,该行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通过吸收村镇银行并改设分支机构,完善区域布局,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

分析师廖鹤凯认为,“跨行”收编村镇银行的行为能快速突破地域限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其他区域,迅速在当地市场扎根,增强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重组步入“深水区”

村镇银行虽小,但拥有覆盖县域的物理网点和客户基础。通过整合收编,村镇银行将成为新的分支机构,帮助银行实现下沉网络的资源整合。改革路径主要有3种模式:“村改支”,主发起行直接吸收合并村镇银行,改制为支行;“村改分”,村镇银行升级为分行;股权转让,通过受让其他银行持有的村镇银行股权实现控股。

据统计,2024年至今,至少有超80例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的案例,城商行、农商行扮演了绝对主力。华北、东北区域整合速度较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均有银行完成收购动作;西北地区则以宁夏银行等为代表,推进整合。通过收编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将业务拓展至农村及县域,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这类收购更多是出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考量,通过将分散的村镇银行纳入统一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未来,村镇银行经营发展将呈现两种局面: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村镇银行可能会保持小而强的经营地位;多数村镇银行可能会由规模更大的银行控股或引入战略投资者。

“质量提升”之路怎么走

村镇银行历经19年沉浮,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初期,由于注册资本门槛较低,民营资本踊跃参与,村镇银行数量爆发式增长,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少数村镇银行逐渐劣变为高风险机构,监管开启了化解风险改革。

村镇银行的改革重组模式不再局限于简单合并,而是朝着“功能重构”方向转变。目前,村镇银行总行数量为1534家。未来,村镇银行将走向“专业化、特色化”,数量将持续减少,改革重点也将从“规模整合”转向“质量提升”。

分析师廖鹤凯指出,过去,部分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资源向更具实力和竞争力的机构集中,有助于形成更合理的行业格局。尽管改革化险成效初显,但潜在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与收购方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监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