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中心关停潮,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时代
AI导读:
近年来,多个银行信用卡分中心陆续关停,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持续下降。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行业的“缩水”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银行主动调整战略的表现。银行应转变思路,将信用卡打造成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完成业务再定位。
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再现关停潮。
2月19日,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终止营业。近年来,信用卡业务遭遇挑战,多个银行信用卡分中心陆续关停,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
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4000万张,信用卡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行业的“缩水”,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银行主动调整战略的表现。银行应转变思路,将信用卡打造成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完成业务再定位。
信用卡业务调整,发卡量萎缩
2月19日,福建金融监管局正式批准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终止营业。此前,该行已关闭多个其他地区的信用卡分中心。
不仅交通银行,其他银行也在行动。华夏银行去年11月关闭了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蒙商银行也关停了部分信用卡中心地方分中心。
这些银行通常将关闭的分中心业务并入当地分行,以优化资源配置。
信用卡分中心曾作为信用卡业务市场化的产物,提升了经营效率,但如今市场饱和,业务进入调整期。
信用卡市场资深人士董峥认为,市场饱和和经济环境变化导致信用卡业务进入调整期,发卡量增速放缓,交易额、信贷余额下滑,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减少。
随着业务变化,银行开始重新审视投入产出比,通过调整信用卡权益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运营成本。
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自2022年四季度起连续九个季度下降。
存量时代,信用卡业务新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卡行业的萎缩,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银行主动清虚的表现。
互联网平台消费金融产品的兴起,对信用卡业务形成了一定冲击。同时,2022年“信用卡新规”发布后,行业加大了清虚力度。
某国有大行零售条线人士表示,发卡容易活卡难,发卡量上升但活卡量不足,对银行经营构成负担。信用卡创收需靠客户刷卡手续费和分期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业务已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经营,发卡行应转变运营思路,强化信用卡的“入口”“平台”属性,数据挖掘、风控和经营能力将成为业务重点。
面对新变化,银行正加快调整步伐,布局新场景,精准营销,降本增效,调整产品权益,让信用卡“活”起来。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建议,银行可将信用卡作为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撬动全行零售产品交叉销售,实现对用户资产负债的高度绑定。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