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郑国雨出任邮储银行董事长,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净息差的收窄,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已回落至0左右,同时国有大行还需让利实体经济。邮储银行存在结构性问题,郑国雨需平衡盈利与让利,推动邮储银行实现稳增长、防风险。

  1993年,正值中国金融业变革的前夜。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周小川在行内组织了“中行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研讨活动,时年26岁的郑国雨挥斥方遒,对中行进行“诊断”并开出“药方”——他分析提出了中行的五大优势和五大劣势,并提出六大业务发展方向。这些思考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郑国雨已成为邮储银行的掌舵者。1月2日,14位邮储银行董事会成员全票同意选举郑国雨为该行董事长,2月1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核准郑国雨邮储银行董事长的任职资格。他将有机会将自己的改革设想变为现实。

  郑国雨在银行业已工作了35年,经历过各岗位、多层级的历练,拥有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期间,他见证了中国宏观经济的跌宕起伏,以及股改上市、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变革。他始终在适应中不断求变,认为“银行业的转型史,就是国家经济改革转型史的缩影”。

  在他的职业生涯前期,国有大行曾因不良高企在“技术性破产”的边缘挣扎。但经过一系列改革,国有大行涅槃重生,盈利、市值等指标处于全球银行业前列。然而,新的挑战已悄然到来,随着净息差的收窄,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已回落至0左右。同时,国有大行还需基于扶持实体经济进行让利,如何平衡好盈利与让利成为一大难题。

  相比其他大行,邮储银行还存在“储蓄强、贷款弱”等结构性问题。郑国雨在山西、四川担任分行行长时便表示:“越是在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前瞻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时候;越是社会有所需的时候,越是银行有所为的时候。”

  郑国雨自1988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后,便分配至中国银行长江分行工作。他工作3年后发表了首篇文章《银行业务发展表外化的启示》,提出中行应大力发展信用卡、金融资产保管、投资咨询等业务。此后,他在中国银行经历了多次岗位变动,从基层员工逐步成长为省级分行行长。

  在山西和四川分行任职期间,郑国雨不仅处理了更多的“涉外”事务,还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他提出要按照煤与非煤两个方向来支持山西地方经济,并加快发展非煤业务尤其是个人零售业务,以此分散风险。在四川,他关注到产业转型发展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2019年,郑国雨上调中国银行总行出任业务总监,后升任中行副行长。两年后,他跨行出任工商银行副行长,积极推动工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和金融服务创新。在任期间,他强调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认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转型要符合人民群众期盼。

  2023年,郑国雨调任邮政集团总经理,并兼任邮储银行董事长。邮储银行形成了独特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拥有近4万个网点数量,形成了强大的揽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储蓄强、贷款弱”等结构性问题。郑国雨提出要在“四个稳”的基础上补短板,推动邮储银行实现稳增长、防风险。

  面对新的挑战,郑国雨需要更加系统地评估邮储银行的优劣势及改革路径。首要任务是平衡好盈利与让利的关系。同时,邮储银行还需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注资工作,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关键词植入:银行业、邮储银行、郑国雨、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