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业信用卡业务面临交易量下滑和不良率上升双重压力,多家银行关闭信用卡分中心进行业务调整。通过科技赋能、场景深耕和生态协同,银行正加速推进业务转型,从‘大而全’向‘少而精’转变,以期在精细化运营中焕发新生。

近期,某银行接连关闭多家信用卡分中心,为银行业新一轮信用卡业务调整再添注脚。自去年以来,不少银行着手缩减信用卡业务,行业转型轮廓愈发清晰。透过数据与策略分析,可以发现这场‘撤退潮’背后,隐藏着行业加速转型的攻守之道。

10年前,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金字招牌’。彼时,人们排队办卡、地推团队‘扫楼’的热闹场景,是业务繁荣发展的缩影。

然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开立数量环比下降1.51%,已连续8个季度下滑。业务不仅面临交易规模缩水,不良率也在不断攀升。

市场正以实际行动‘用脚投票’——刷卡消费疲软、互联网金融竞争加剧,同时监管部门加大睡眠卡清理力度。信用卡业务已从增量市场的‘现金牛’,变为存量市场里的‘成本项’。

在此情形下,信用卡分中心不再具备优势。关闭分中心,将业务整合至分行,能高效利用资源,削减开支。

守住成本后,关键在于推进业务‘再定位’,科技赋能、场景深耕、生态协同缺一不可。

传统地推团队逐渐退场,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精准营销取而代之。招商银行优化模型实现风险定价,兴业银行推出新能源汽车联名卡。这些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体验,增强了风控。

业务场景从‘泛化权益’向‘刚需绑定’转变,竞争力将体现在场景渗透上。上海银行调整高端卡境外接送机服务,聚焦商旅需求;中信银行取消小众权益,强化商旅返现。与餐饮、出行等高频场景融合,或成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生态协同上,信用卡从‘单一信贷’迈向‘综合经营’,从独立产品拓展为零售生态入口。交通银行把信用卡业务融入分行服务,招商银行以信用卡为支点,带动理财保险等业务。

看似信用卡业务‘撤退’,实则是为了更精准‘进攻’。

信用卡业务收缩潮,是行业‘压力测试’。一方面暴露粗放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催生出精细化运营的生命力。商业银行从‘大而全’转向‘少而精’,从‘铺摊子’转向‘算细账’。尽管有阵痛,但我国信用卡市场正迈向成熟期。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