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深刻转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并举。文章阐述了住房供应体系完善、城市更新推进及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等方面的成就与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回望,“十四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与升级:从规模扩张的“快车道”转向质效并举的“新航程”;从满足“居者有其屋”的基本保障,升华为实现“居者优其屋”的品质追求。随着城镇化步入成熟发展新阶段,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速构建,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房地产行业正以稳健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适应新形势:安居基础持续夯实

  “十四五”期间,在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的政策导向下,“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我国构建了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在内的多元化保障体系,助力新市民等群体实现安居。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基本住房需求得到保障的同时,多样化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也通过市场体系得到满足。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在下调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等举措支持下,居民购房成本持续下降,住房租赁市场也在规范发展。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十四五”期间,住房租赁行业中市场化、专业化的机构租赁占比上升,租购并举的格局基本形成。2025年,《住房租赁条例》出台并实施,为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张波预计,接下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占比或将不断提升,同时租赁市场规范化发展将加速,重点解决大城市年轻群体住房问题。

  构建新模式:行业向新市场向稳

  “十四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为消除“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政策层面发力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并着力发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李宇嘉认为,在城市发展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政策层面的关键是树立存量思维,对新时期住房需求有较为精细化的把握,然后再谋划供给。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的重要抓手,各地已经科学编制了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

  “十四五”时期,在处理房地产风险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的新模式也逐步形成。2024年,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正式建立,以城市为单元,实施项目“白名单”制度。目前,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有力保障了商品住房项目建设交付。张波表示,该机制重点支持“保交房”,通过“应贷尽贷、应展尽展”最大限度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

  迈出新步伐: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从机制来看,各地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目前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50多个县级市已经全面开展了城市体检工作。从成效来看,“十四五”期间,全国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张波表示,通过存量更新替代增量扩张,能够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运营。李宇嘉表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能够让城市内涵式发展更有增长动力。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点将转向存量盘活和利用,将存量空间与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公共配套的需求结合起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