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金融成就显著,房地产政策成效突出
AI导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金融业成就。房地产金融政策成效显著,融资协调机制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货币政策预计将根据宏观经济调整,未来降息存在预期。金融监管部门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购房负担,支持民生工程,防控债务风险。
财联社9月22日讯(记者李洁)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监管部门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其中房地产金融政策成效显著,房地产政策成为焦点。
其中,房地产金融政策成效显著,特别是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建立,成为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关键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表示,该机制通过“白名单”项目发放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力保障了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发布会主要回顾“十四五”成就,不涉及短期政策调整,但潘功胜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思路,表示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未来国内货币政策走向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来定,美联储降息为我国货币政策释放了空间,在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目标下,预计未来降息仍存在一定预期,短期或以稳为主。”中指院分析师告诉记者。
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牵头组建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在保障房地产项目顺利建设和交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机制采取“白名单”制度,根据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资质、信用、财务等情况,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并向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推送。
这一机制自2024年1月建立以来,迅速落地见效,到2025年9月,“白名单”项目贷款已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这一数字较今年5月初公布的支持的1600多万套住宅,数字出现进一步增加,这表明协调机制正不断扩围增效”。上述中指院分析师称。
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此前明确,将继续扩大“白名单”覆盖范围,让更多房地产项目获得融资支持。
“协调机制直接针对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而不是简单地向开发商注入流动性,这有助于精准支持保交楼工作。”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指出。
分析人士指出,金融监管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已初见成效,未来房地产金融政策预计将延续现有思路,一方面继续通过融资协调机制支持保交楼工作,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
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
除融资协调机制外,金融监管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从降低购房负担、支持民生工程到防控债务风险,多维度稳定房地产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透露,央行通过优化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有效降低了居民购房负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潘功胜表示,此举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根据中指院统计,2022年以来,央行合计降低5年期以上LPR共8次、合计下调1.15个百分点至3.5%,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3次、合计下调0.65个百分点至2.65%,住房贷款利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李云泽则补充介绍了金融支持“三大工程”的情况: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高达52%。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潘功胜表示,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水平大幅度收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局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华福证券分析师任志强表示,当前一系列举措与“政策、资金、预期”三重对冲机制、跨市场跨境风险防控体系及严监管执法形成协同,既化解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关键领域的突出风险,又保障了金融资源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主线,进一步夯实了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基础。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