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讨论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及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的要求。详细阐述了房地产纾困政策的成熟体系,需求端纾困市场的政策路径,以及城市更新在盘活存量资源、激发住房消费意愿、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方面的作用。强调政策落实落细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市场监测和巡查实现因城施策。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就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有最新部署。另需注意的是,会议在“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中,提出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这意味着,当下政策部署力度并非不足,事实上在2024年“9·26”新一轮宏观纾困以来,不管是利率水平、信贷投放,还是各类财政资金投放,力度是空前的。

  作为宏观政策的一部分,房地产纾困政策也是如此。从2022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交楼、保民生”,年底推出金融十六条、“三支箭”,再到2023年底提出房企融资“白名单”,房地产风险防范已形成成熟稳定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且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沉淀、推广,成为最大程度杜绝房屋交付风险、防范和处置企业风险的长效机制。

  从2023年年中推出“认房不认贷”,到2024年“5·17”推出政策新工具,明确“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再到10月17日推出“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需求端纾困市场、实现“止跌回稳”的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也已形成。总结来看,无论是风险处置和出清,还是止住房地产市场过快下跌的趋势,政策一揽子“组合拳”的施策模式已经形成。

  接下来,就是基于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和因城施策的原则,将国家和各地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如何落实落细。在住房回归一般商品属性、民生属性,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需求不仅呈现差异化、个性化,而且转向更关注住房产品的质价比(一定预算内住房产品的综合性价比更高)而多方比选、理性下手。相应地,各地的政策思路也要向精细化转型。

  从笔者调研来看,很多地方的房地产政策落地效果还待提高。其中,既有住房产品供给效率待提升的问题,比如有的在售新房项目存在配套道路、学校、菜市场等未到位或货不对板,甚至市政设施有明显短板,影响购房积极性;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程度也有待提高。比如,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需要住建、金融、不动产三方密切配合。

  再比如,刚需购置二手住房已成为新趋势。截至今年上半年,3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房购置占比已达到全部住房购置的65%。但对部分二手住房贷款,有的银行给出的评估价很低,有的贷款期限很短,甚至超过一定楼龄就不提供二手住房贷款,这与刚性需求普遍转向二手住房,“卖一买一”是普遍的改善路径,新市民安家和老市民改善紧密结合等新趋势不符。

  因此,实现既有政策落实落细、充分见效,各地要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市场监测和巡查,全面评估各项已出台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堵点,从横向部门协同配合、不留空当,纵向省市县区部门贯彻到底、不留死角等入手,在充分掌握市场供需态势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因城施策。

  这次会议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中,提出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背后的信号意义很明显,即重新认识城市更新之于房地产,之于城市增长动力、模式的意义。供求关系转变、需求模式转变,房地产的潜力也应向盘活存量要动能。也就是,存量建筑、设施和土地等资源规模很大,但要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居民新需求而盘活。

  具体来说,就是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等“四好建设”,不仅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也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补上市政和“一老一小”等公服短板,增加公园绿地、体育健身、休闲游憩等公共场所。这样,存量物业的供给效率提高了,就能激发居民住房消费的意愿,比如房屋二次装修、房屋租赁和交易。

  同时,城市更新还要创新规划和用地政策,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发展文旅经济、夜经济、新消费、假日经济和创业创新等新产业、新业态。有财政、货币政策全面倾斜的红利,包括“四好建设”、存量盘活利用,城市更新在解决就业和激活消费的同时,也带动存量物业价值再造,夯实了市场止跌回稳的基础。

  客观来讲,房地产市场深层次问题的出清与市场修复并非一蹴而就。但要看到,不管是从2.6亿的新市民的扎根城市的需求,以及老市民的消费升级,或是核心都市圈承载力的提升,再考虑到城市更新在供给端的带动和牵引,房地产市场韧性强、潜能大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尽管新建商品房空间收窄了,但存量更新对市场及上下游的带动,存量时代下房地产服务业特性显现及对消费、就业的带动,同样彰显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并从基本面修复止跌回稳的动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