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改善金融服务质效。金融机构纷纷发力,政策性金融、国有大行、中小银行协同配合,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三农”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持续改善“三农”金融服务质效等具体要求。未来,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发力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领域?记者采访了金融机构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深入探讨农村金融的新路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三农”金融工作的关键。《通知》明确要求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银行体系需完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大中小银行之间需分别调整支持“三农”的发展规划,共同开创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助力“三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贷款资金优惠、充足、期限长,与涉农项目资金需求高度契合。国有大行在服务“三农”中也有显著成效,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均有大幅增长。

  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在金融助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需持续推动金融各类参与主体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服务网络,打造涉农金融生态圈。同时,政策性金融、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需协同配合,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业支持“三农”的重点。《通知》明确提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金融机构纷纷发力,农业发展银行全力支持粮油收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也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多地农商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助力粮食生产。

  数字化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能够减少对实体分支机构的依赖,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通知》要求提升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各金融监管局需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联动,推动涉农信用信息纳入融资信用平台。银行机构需利用科技赋能,提升涉农信贷服务质效。目前,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合作机制,助力涉农企业获得信用贷款。

  未来,需加快农村数实融合,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解决政府、金融、企业、农户等多方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难等问题。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科技手段,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丰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金融需求。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