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吸引外资企业扎根,丹纳赫、博世等巨头加大在华投资
AI导读:
上海以其独特的营商环境、人才资源等优势,吸引7.8万家外资企业驻扎。丹纳赫、博世等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设立研发制造基地,分享中国创新成果至全球网络。
7.8万家外资企业、101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1家外资研发中心……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外资企业立足本土、服务中国、辐射全球的首选之地。记者跟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总部面对面”系列采访活动,探访了德硕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丹纳赫(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跨国公司在华总部,探寻外企扎根上海的“密钥”。
上海:外企驶向全球的母港
ABeam Consulting集团,一家源自日本东京的全球化管理咨询公司,自2003年进驻中国以来,便以上海为起点,开启全球市场扩张之旅。从最初的10人小团队,历经20余年发展,现已在中国6座城市设立7个服务网点,员工总数超1100名,其中上海员工占比过半。

ABeam China紧跟“中国制造2025”政策步伐,积极拓展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中国本土客户群日益壮大,企业规模也随之扩大2.5倍。ABeam大中华区董事长中野洋辅表示:“上海作为我们驶向全球的母港,其经济、人才、产业、资金及配套设施等优势无可比拟,为日系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机遇。”
丹纳赫:加大在华投资
2025年,丹纳赫加速布局中国市场。3月,思拓凡中国科创中心园区启用全新细胞培养基开发基地,投资近2000万元。同时,丹纳赫旗下徕卡显微系统与金桥集团签约,斥资2亿元扩建研发制造基地,旨在将其打造为丹纳赫上海金桥研发生产基地,助力徕卡病理业务60%国产化。
丹纳赫面向全球发布由上海研发制造的美谷分子仪器新品“QPix FLEX微生物克隆筛选系统”,这是中国团队全程主导研发、面向全球的首款新品,严格遵循丹纳赫全球产品开发流程及质量控制体系。

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胡翔宇介绍,美谷分子上海研发制造基地被誉为“全球最佳工厂”,支持全球超70%产能,拥有7条生产线并持续扩产。丹纳赫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韦春艳透露,丹纳赫致力于成为最本土化的跨国公司,通过“创升中国”战略及“双创新加速引擎”本土战略2.0版,不断做强本土研发制造能力。
博世:中国创新分享全球
2024年,博世中国市场销售额达1427亿元,同比增长2.7%。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博士表示,博世凭借坚实的业务布局,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发挥人才、供应链和创新生态优势,开发创新技术并推向市场。
汽车市场成为博世中国的增长引擎。徐大全透露,博世中国第一季度实现1%增长,对2025年充满信心,主要归因于汽车市场增长。在2025上海车展上,博世展示了智能出行创新技术,包括纵横辅助驾驶产品线和AI智能座舱平台。在电动出行领域,博世今年将有50个新项目量产。
2024年,博世在中国研发投入达119亿元,拥有超过10000名研发人员,分布于26个技术中心。借助人工智能,博世工程师能在30分钟内生成和分析20000种设计方案,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徐大全表示,中国正成为博世集团的创新基地之一,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将分享至全球网络。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