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异地就医费用快速增长,给地方医保基金运行带来压力。医疗资源不均衡是根源,医保基金在不同统筹区流动无法阻挡。过度医疗阴影徘徊,监管困难。各地医保局加强控费和监管,但手段多为“治标”,亟待解决医疗资源集中问题。

一位内蒙古自治区参保患者前往北京就医,按现行医保政策,可参照北京医保目录报销,实时享受医保待遇,这是异地就医最直观的流程。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施后,更多患者享受到了便利。然而,异地就医费用的快速增长也成为地方医保部门关注的焦点。

全国范围内,异地就医门诊人次和费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近5年医保数据显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和费用总额持续攀升,尤其是门诊费用连续倍增。2024年全国门诊直接结算人次比2023年增长90.18%,基金支付费用同比增长94.36%。

在一些就医人口流出地,医保基金外流情况严重。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有近1/4的医保基金“流出”到省外,给当地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带来挑战。基金紧张地区,医保基金被虹吸后,本地医院医保预算遭挤压,DRG点值贬值,医院产生“争抢病人”的冲动,导致外流和本地费用同时增长,整体医疗费用抬高。

医保基金流向背后,根源在于医疗资源不均衡。医保基金在不同统筹区之间的流动已无法阻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虽方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但短期内给医疗资源不丰富地区的地方医保基金运行带来压力。长远看,如何改变医疗资源持续向上集中的倒三角结构,防止医疗马太效应加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省份医保基金外流严重,有城市异地就医支出占比过半。东部沿海某城市,虽医疗水平省内名列前茅,但2024年医保基金因异地就医净流出10亿元。内蒙古、安徽等医疗资源不发达地区,医保费用支出占比居高不下,承受巨大“外流”压力。浙江、江苏等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也面临异地就医带来的虹吸效应。

异地就医费用的高速增长,除反映真实就医需求外,还与核心城市大医院持续扩张、增加收入欲望膨胀关系密切。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后,本地患者控费越来越严格,按项目付费的异地就医病人成为医院“香饽饽”。过度医疗的阴影在暗处徘徊。

异地就医监管困难,国家医保局提倡属地管理,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东南大学学者研究发现,某市DIP改革后,异地就医患者单次住院费用增加2200多元,平均住院天数提高1.614天,手术概率增加2.3%。药品费、耗材费、服务费等项目均有显著提升。

医保基金外流带来种种次生问题。异地就医支出占比提高后,本地医院预算遭挤压,收入下滑。医保基金外流和本地费用可能同时增长,推高整体医疗费用。医院为填补床位空缺,加剧“争抢病人”冲动,当地内卷竞争加剧。分解住院、低标收治等情况依然存在。

部分地方DRG点值加速贬值,医保基金有限,本地钱少了以后,DRG点值下降。但也有乐观案例,在一些医保基金宽裕的“外流地”统筹区,本地医院预算尚未受“外流”影响。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给予医疗高地城市大医院吸引病人便利。医保基金向上流动,进一步吸引病人和医护人员向上集中,加剧医疗资源在高地聚集,给分级诊疗带来实质冲击。化解异地就医虹吸问题关键在于分级诊疗在前,异地就医在后,但现实相反。

随着异地就医费用支出快速增长,各地医保局对异地就医控费和监管愈发紧迫。从备案阶段调整收紧,要求补齐材料或审核后才能享受报销待遇。调整报销待遇、提高起付线或封顶线等手段控制基金外流。但患者是资源,地方医保基金应供养本地医院,而非壮大外地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逻辑相反,多名专家认为医保基金应跟着患者走。

降低异地就医报销比例是传统做法。安徽省办理转诊手续和急诊抢救人员省内、省外异地就医报销比例分别下降5个、10个百分点。探索降低异地就医长期人员在本地就医报销待遇。扎住大量流出患者洪口是最显而易见手段。

将异地就医纳入DRG/DIP管理是控制不合理费用方式,但大多地区未实施。异地就医按项目付费利差或诱导上级医院开展过度医疗。国家医保局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省份将省内异地住院直接结算费用纳入就医地按病种付费管理。实施过程复杂,江苏省内异地就医纳入DRG/DIP结算以来,管理形式大于实质。多位受访人士直言,纳入DRG/DIP管理对费用控制有一定效果,但不解决虹吸问题。

跨省异地就医纳入DRG/DIP管理难度更大,最大难点在于“谁来管理”。需上级部门全盘掌握数据,由省一级部门经办相关工作。异地就医控费日益紧迫,医保手段多为“治标”。一位医保人士无奈表示,暂无太好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基金流出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