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联合资信公用评级二部总经理王冶指出,地方政府中长期困局和财政转型探索期背景下,城投企业面临化债和转型压力,信用风险面临重构。文章分析了城投企业市场表现分化、区域信用利差差异、信用风险重构关键因素等,并对2025年城投企业作出展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聪聪北京报道

  近日,在“2025年中国债市信用风险展望论坛”上,联合资信公用评级二部总经理王冶指出,地方政府中长期困局显现和财政转型探索期背景下,城投企业面临化债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信用风险面临重构,将经历阵痛期或过渡期。

  王冶表示,分税制改革下,土地出让收入主导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十年来,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长期超25%,峰值近40%。但自2021年起,占比下降,土地市场遇冷,收入大幅下滑,如2024年降16%,支出刚性,收支变化复杂,“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收入供给逐年减弱。

  王冶分析,化债转型压力下,城投企业市场表现分化。整体城投债看,2024年城投债净融资额首转负,存量债务压降,3-5年期债券占比增,发行期限拉长,债务结构优化,压力缓解。

  但不同层级区域城投债表现各异,西部东北部净流出,东部融资能力强,环境差异加剧信用分化。区域信用利差存异,天津、贵州、云南、青海、黑龙江等高利差,中部稳定,山东利差高。

  王冶称,城投企业信用风险重构因素多,从五方面分析:

  政策上,债务化解常态化,护航隐性债务,降系统性风险,但信用脱钩加速。

  区域经济和财政实力差异大,政策执行和债务管理差异,或加速风险暴露。融资渠道收紧,西部东北部净流出,东部维持能力,信用分化加剧。

  转型困境与业务模式上,退平台明确,加速市场化转型,面临政府支持弱化、业务重构挑战,信用风险重评。形式整合、盲目多元化,缺经营性现金流,债务负担加大。

  债务结构失衡、资金错配上,城投债规模增速放缓,净融资额缩,结构性问题突出。短期债务占比升,流动性风险加剧;资产虚、流动性差,偿债能力脱节。

  非标舆情发酵未冲击公开市场,但增尾部企业再融资难,信用风险扩散至区域。

  王冶表示,城投信用风险重构本质为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脱钩,市场化转型信用未形成,新业务模式未建,债务失衡、区域化债能力差异,城投将阵痛或过渡。

  他强调,过渡期内,政策护航、转型成效显著的城投企业,或迎发展契机,信用风险可控。风险转移、弱区域资质差企业,债务滚续、流动性压力大,风险加剧。但短期化债资源倾斜,政策托底积极。专项债扩容,优质城投获融资空间,地方政府债置换推动兑付。政策执行、债务管理差异,非标舆情局部爆发难避。动态名单调整,部分省份或率先退出,融资环境改善,但市场化债务化解需关注。退平台后,政企关系重构、业务转型经营能力变化需关注。

  基于分析,王冶展望2025年城投企业:一是政策持续支持隐性债务化解;二是风险区域名单动态调整,融资环境改善;三是化债与发展并行,退平台、转型加速;四是城投债净融资额降,信用利差缩;五是信用风险短期可控。

  王冶总结:“综合来看,2025年城投行业发展展望稳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