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变革:前100房企土地储备去化周期缩短
AI导读:
中国内地前100房企2024年土地储备总量为22.15亿平方米,平均去化周期缩短至5.85年。销售额下滑,行业集中度提升,强者愈强趋势明显。一线城市土拍热度不减,民企拿地占比持续下降。
在民营企业连年减少拿地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据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卓越指数 · 2025房地产卓越表现报告》,中国内地前100房企2024年土地储备总量为22.15亿平方米,平均去化周期缩短至5.85年,较2023年减少了约2年。其中,前10房企的去化周期为6.66年;而前71至100名的房企土地储备收缩显著,未来去化周期预计将在3年以内。
房地产市场销售额下滑,集中度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了12.9%和17.1%。市占率方面,前100房企合计市占率下降至42.24%,较上一年减少7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规模持续萎缩,但集中度却在不断提升,强者愈强的趋势愈发明显。保利发展和中海地产成为唯二权益销售金额突破2000亿元的房企。
从具体销售表现来看,2024年卓越100房企中大部分企业的权益销售金额有所减少,仅有极少数企业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速中位数为-42%。销售均价方面,2024年同比上升的企业数量明显少于2023年,均价降幅呈现扩大趋势。
房企土储平均去化周期缩短,一线城市土拍热度不减
2024年,全国住宅土地成交数量与面积均有所下降,但一线城市土拍热度不减,溢价率小幅上升。二线城市在政策出台后有一定积极反应,而三线城市土拍热度平淡。据观点指数统计,前50房企新增土地建筑面积同比下降35.44%,权益拿地金额突破200亿元的企业仅8家。
土地储备去化周期的下降,主要归因于企业收缩拿地策略。大部分企业采取“以销定投”策略,决策时间延长,投拓力度大幅减小。国企在招拍挂市场上占据前列,城投的介入也起到了托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企拿地占比持续下降,但滨江、龙湖等房企仍活跃在土拍市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滨江拿地主要集中在杭州,而龙湖的拿地分布较为均衡。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