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定
AI导读: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加快推进轮候库建设,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2025年,多地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满足刚性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提供资金支持,助力房企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需加速推进轮候库建设,并加大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力度。
2025年,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成为各地重点任务,其中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被特别提及。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旨在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工薪群体的刚性需求,此举对惠民生、促转型、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三大工程”之一,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自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具设立以来,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各地通过发行专项债等方式,为收购存量商品房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业内专家指出,这将有效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
助力房企去库存,满足刚性需求
春节前,广西首个进入配售阶段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东城经典举行了交房仪式,首批100余户业主喜提新房。玉林市的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普通职工,他多年来一直租房居住,如今终于圆了“住房梦”。
“春节过后,我便开始装修新房。虽然还未完工,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家,心中便充满了踏实感。”李先生感慨道。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已向玉林城市安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首笔贷款,用于收购玉林市东城经典项目的存量商品房,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
2024年,多地保障性住房项目相继开工,成为居民安居的新起点。国家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广西、江苏、河南、吉林、四川等地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或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满足工薪群体、新市民、青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此举不仅助力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还带动了相关城市近万套存量商品房的消化,有效稳定了楼市。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各地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做法已初见成效,有效缓解了房企的资金和库存压力,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再贷款资金精准助力保障性住房建设
地铁时代常青城、后湖里等项目是武汉市落实消化存量商品房及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政策的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这些项目周边商业、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租赁需求旺盛。
在了解到项目融资需求后,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积极指导银行与收购主体、行业主管部门对接,提前介入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方案,并开通审批“绿色通道”。2024年9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为武汉市国有企业收购的存量商品房项目提供保障性住房贷款支持。
截至2024年12月19日,多家金融机构已为武汉市国有企业收购的多个项目提供贷款授信27.5亿元,发放贷款3.4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地方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预计可为武汉市提供配租型保障性住房2100余套。
在政银企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市仅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地方收购主体注册成立到项目贷款实际发放的全过程。此举不仅实现了存量商品房的去库存,增加了全市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还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提供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具自2024年5月创设以来,已发挥了积极作用。首期规模达3000亿元,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盘活存量房产,支持各地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同年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比例从贷款本金的60%提升至100%。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指出:“近年来,保障性住房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新一轮商品房去库存加速推进,这得益于中央、地方以及社会资金层面对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的明显加大。”
拓宽资金来源,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
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除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外,还包括专项债等。
例如,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政策,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5.7万套。此外,各地发行专项债用于土地收储的速度也明显加快,资金用途进一步拓宽。
当前,各地正积极推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落地实施,通过“以需定建”“以需定购”的方式,推进建设轮候库等工作,确保房源供应和分配的精准到位。中指研究院认为,短期内,专项债资金的逐步到位将加速各地盘活存量用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的工作进程。
展望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望取得新突破。庞溟认为,短期内,政策性资金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将成为破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难题的关键。作为建设运营的主力军,地方政府应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激发市场活力。长期来看,“中央银行工具+地方补贴”有望成为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最主要、最便捷、最有效的来源。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