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市场利率下滑背景下,香港凭借美元存款利率高地与多元化保险产品,成为内地资金南下的热门选择。跨境利差催生香港美元存款热潮,同时香港保险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成为资金新宠。投资者需谨慎关注潜在风险。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香港凭借美元存款利率“高地”与多元化保险产品,成为内地资金南下的热门“避风港”。

据时代财经统计,当前内地多家银行的1年期美元定存利率普遍下降至2.1%-2.8%,较2023年的5%峰值几乎减半。相比之下,香港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仍保持在3.7%-4.5%的高位,跨境利差普遍超过150个基点。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指出,这主要是美联储降息周期传导效应所致。内地银行纷纷下调美元存款利率,旨在优化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并管理汇率风险与利差。而香港因“联系汇率制”等制度优势,港元与美元指数紧密挂钩,因此定期存款利率保持高位,形成阶段性套利机会。

除传统存款外,香港保险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成为资金新宠。2024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达466亿港元,环比增长21%,全港新单总保费达169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跨境利差催生香港美元存款热潮

在全球资本再平衡的背景下,香港美元存款市场正展现出强大的“磁石效应”。

2024年,内地银行美元定存利率经历多轮下调,一年期利率从年初的5%高位跌至2.1%-2.8%。而香港市场方面,银行美元存款利率普遍在3.7%-4.5%之间,利差空间显著。以中银香港为例,其1年期美元定存利率高达4.75%,较内地同期限产品高出约200个基点。

这种结构性利差在香港银行的短期产品中更为突出,工银亚洲98天期美元存款产品利率达4%;南洋商业银行推出的“倍高息”产品,针对兑换资金,客户可享受7天存期、年利率高达8%的美元存款利率,呈现“存期越短、利率越高”的倒挂现象。

艾亚文分析称,利率倒挂可能是香港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旨在通过短期高息快速吸储,补充流动性,并规避长期负债成本锁定的风险。

内地与香港的美元存款利率差异形成了跨境套利空间。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香港认可机构存款总额和美元存款分别增长7.09%和14.24%,美元存款增速创近8年新高。

尽管个人年度购汇额度未调整,但多家银行加强了对大额跨境转账的尽职调查,以确保符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监管要求。

香港美元存款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但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关注潜在风险,包括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换汇成本及部分美元资产的锁定期等。

港险配置持续升温

在美元降息预期下,香港银行短期高息存款与长期保险产品形成互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港新单保费达1696亿港元,同比上升15.7%。其中,内地访客贡献466亿港元,环比增长21%,占比达27.48%。

内地访客购买的人寿产品数量同比上升15.9%,其中终身寿险和重疾险占比最高,分别为59%和28.3%。储蓄寿险新单数量增幅最大,同比上升73.8%。

香港储蓄寿险提供长期现金价值增长和潜在分红,而终身寿险则提供终身身故保障。多元货币储蓄险支持多种国际主流货币作为保单货币,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

资深精算人士指出,香港分红险的20年预期IRR普遍达到5.2%-5.8%,较内地同类产品高出1.8-2.3个百分点。这种差异源于香港险资可全球配置资产。

深圳某科技公司高管表示,他配置了香港某银行的1年期美元存款和友邦保险的多元货币储蓄险,分别用于中期流动性需求和长期养老规划。

此类“存款+保险”的复合配置策略在“新锐中产”中颇具代表性。然而,跨境理财需谨慎,香港保险不受内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且法律纠纷需适用香港司法程序。

在利率周期切换的背景下,中产阶层的理财选择已演变为对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考验。财富管理革命正在大湾区悄然进行。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