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海南自贸港通过试点“电子标签”通关、“先入区后报关”、“免保衔接”等系列创新举措,对离岛免税品监管服务进行创新,有效提升免税品监管效能,中免集团等企业受益显著。

中新网海口2月19日电(记者王子谦)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第19批)新闻发布会19日举行。海南通过试点“电子标签”通关、“先入区后报关”、“免保衔接”等系列创新举措,对离岛免税品监管服务进行创新,有效提升了免税品监管效能。

开展试点的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侯同波介绍,园区在进口、通关入区、配送流转等环节对离岛免税品监管服务进行创新:

一是率先实施免税化妆品电子标签,实现一码扫“身份”。通过为免税品赋予电子标签,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以及高效的药监审理、海关监管联动机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二是优化免税商品通关模式,实行“先入区后报关”。海口海关制定操作指引,允许企业先行办理提货入区作业,在仓库内进行理货和申报,缩短货物在口岸停留时间,帮助货物快速通关。

三是创新“免保衔接”模式进口免税商品,实现货物多渠道流转。该模式将区内免税品监管仓库智能卡口与海关监管系统等关联,企业可选择免税进境或保税再转免税模式,海关根据需求在区内完成保税、免税品互转的有效监管,支持离岛免税企业建设配套仓库,促进内外贸互转。

中免(海口)国际免税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现成表示,自2022年11月获批实施“免保衔接”政策以来,公司物流效率提升35%,仓储及调拨成本降低50%,累计完成业务4100票、货值62亿元。2024年4月新增“先入区后报关”模式后,解决了错单改单问题,避免了补税稽查风险,异常货品周转效率提升,通关时效较传统模式缩短30%,该模式下已进口货物390万件(货值15亿元),减少了用工及物流成本30%。

张现成称,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企业可通过保税方式储备货源,灵活转化为免税商品、线上平台或一般贸易商品销售,实现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协同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