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十五五”规划建议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多地试点长护险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报销一定比例费用,减轻家庭负担。青岛、宁波、晋城等地长护险制度各具特色,南京还针对低龄失能儿童出台专项保障政策,便利化服务破解异地参保难题。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行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这一举措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为失能人群及其家庭带来希望。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难题的关键手段。

  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工作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9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450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护险的推行无疑为这一庞大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和服务保障。

  ——编者

  长护险如何购买、如何理赔?参保者能享受哪些服务和保障?针对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有什么便利化举措?这些问题备受关注。报销一定比例医疗服务费,正是长护险缓解失能老人家庭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爷,按摩完感觉好一些了吧?该吸氧了。”护工陈小亮扶着82岁的老人王保安坐了起来,把吸氧管伸到他的鼻下。家住山西晋城市的王保安,患有肺气肿等多种疾病,不能正常走路、双手时常颤抖。老人此前参保了长护险,2024年4月申请了长护险待遇,选择了居家和上门护理叠加的模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2021年1月,晋城市长护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只要是晋城市户籍的职工,参保不限年龄和身体条件。”晋城市医保局四级调研员赵艺嵘介绍,失能状态达到6个月以上、病情基本稳定、需要长期护理就可以申请长护险待遇。截至目前,晋城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超56万人,享受待遇的有5145人,基金支出超8400万元,成效显著。

  在浙江宁波,长护险参保人数已超过830万人,长护险制度为近5万名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带来便利。宁波市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处负责人介绍,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均已同步纳入了宁波长护险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统一,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扩大了长护险的覆盖面。

  在宁波,各区(县、市)医保中心收到申请后,会安排专业评估人员上门开展失能评估。经评估认定为重度失能一至三级的,都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长护险待遇。选择机构护理的,实行按床日支付;选择居家护理的,实行按服务时长享受待遇。相关费用均由各区(县、市)医保中心和定点机构直接结算,简化了报销流程。

  山东青岛是全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实行长护险制度后,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多亏了长护险,护理人员上门,老伴在家就能换尿管了。”家住青岛即墨区的于钦正感慨地说。自成为试点城市以来,青岛逐步完成长护险从职工到居民、从城市到农村的全方位探索,为更多失能老人提供了保障。

  目前,青岛市长护险制度已覆盖城乡参保人939万人。参保人在享受长护险待遇期间发生的医疗服务费,根据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报销,生活照护费则与参保人的参保类别、失能评估等级挂钩。这一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公平性,又兼顾了不同失能程度老人的实际需求。

  从医疗护理到生活照料,长护险提供多层次照护服务。失能人员需要从医疗护理到生活照料的全链条照护服务。因此,青岛市倡导定点长护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整合式照护服务,满足失能失智人员的多层次照护需求,提升了服务质量。

  针对重度失能人员对医疗护理的共性需求,宁波市医保局协同卫健部门,优化升级长护险制度,将伤口换药、造口护理等10项失能人员经常需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列入长护险居家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容。晋城除规定了基本生活照料类、医疗护理类两大类共45项服务内容外,还将辅助器具租赁费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减轻了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

  低龄失能人群同样需要照护。南京针对低龄失能儿童的特殊情况,出台了长护险专项保障政策,提供上门康复服务。为更好保障0至6岁失能儿童的照护需求,南京医保创新增加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将儿童康复服务从机构延伸到居家,助力他们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展现了长护险制度的温情与关怀。

  便利化服务破解异地参保等难题。在长期工作地参保,退休后回老家养老的情况并不少见。为解决参保失能老人异地照护难题,南京按照“参保地政策、居住地服务”原则,试点开展异地居住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直接支付,保障了异地居住人员及时就近享受待遇,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与人性化。

  青岛市也开通了线下、线上两种申请渠道,方便失能老人及家属办理长护险业务。相关微信小程序上专门设计了敬老版界面,还设置了“照护服务地图”便民查询功能,让长护险业务办理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做到了为民服务。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