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转向分红险,险企投资能力成关键
AI导读:
多家大型保险公司推出“开门红”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三年下调至近20年最低水平。分红险包含保证收益和非保证红利,对险企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友邦保险等已披露分红实现率,险企需提升投资与产品设计能力。
近日,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开始推出“开门红”产品,尤其聚焦分红险——保证收益+浮动分红模式,但分红主要依赖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盈余,这尤其考验险企的投资与经营能力(保险投资)。目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已连续三年下调,为近20年最低水平——普通型产品从3.5%降至2.0%,分红型产品从3.0%降至1.75%,相较而言,分红型产品因降幅更小,仍具备一定收益优势(保险收益)。
今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正式启动动态调整机制。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及总精算师孙汉杰表示,参考海外寿险市场经验,美国、日本、英国等保险市场在利率下行期均加强了对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推动,通过扩大分红、投连等产品的占比来降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
产品结构重点转向分红险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已进入“1字头”时代。截至目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三年下调,其中普通型产品从3.5%、3.0%、2.5%降至2.0%,分红型产品从3.0%、2.5%、2.0%降至1.75%。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启动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5年期以上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每季度发布一次(预定利率)。
为了在低利率时代破局,大型保险公司已在分红险产品设计上倾注更多精力。例如,平安人寿推出的御享分红终身寿、御享金越年金,两款产品含分红的利益最早在第5年超过所交保费;友邦人寿的盈如意产品通过分红再投保,将保障杠杆恢复到一年多以前(分红险设计)。
孙汉杰指出,险企转向分红险受利率走低等多因素影响:一是定价优势,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降幅更小(少25BP),且能提供长期保证收益;二是经济周期波动促使保险行业重视资负匹配;三是市场对分红型产品的认知已较为清晰(经济周期)。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友邦保险在分红险领域的尝试较早,今年初其分红型产品占比已达80%。近期上线的“传世颐年”养老保险产品,采用“终身寿险+浮动分红”结构,并按第三版生命表计算(养老保险)。
险企投资能力尤受考验
“扩大分红、投连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占比来降低利率风险。”孙汉杰表示,长期看,经济周期、市场利率等均会影响保险公司产品结构,而当前推动分红型产品更契合行业发展(保险发展)。分红险包含保证收益和非保证红利,保证收益类似传统寿险的保障功能,能有效分散保险公司负债压力,但非保证红利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利差”“死差”和“费差”,因此对险企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险企投资)。
鉴于此,投保人选择分红险需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投资实力、历史分红表现等(选择分红险)。
如何保证分红实现率
为避免保险公司误导客户,我国已于2022年取消分红演示中的最高一档,并要求公布分红实现率。同时,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每年可分配盈余中至少70%必须分配给客户(分红实现率)。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友邦保险已披露连续10年的分红实现率数据,其背后正是险企投资水平和经营能力等核心指标的体现(友邦保险)。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量、价、期、险等多重挑战,为此,中国平安等险企加仓高股息标的等红利资产,并建立组合管理框架,兼顾短、中、长期投资目标(保险资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