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创新模式,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AI导读: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保险资管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华泰资产通过构建特色服务体系,探索有效路径,支持科技创新。面临资本约束、退出渠道不畅等难点,仍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强化资产获取和产品创设能力,推动科技金融生态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保险资管机构正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架起长期资金与科技创新的桥梁。”近日,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险资金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日益成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活水”。
杨平介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已成为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核心管理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之一。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华泰资产依托保险资金的长期属性与专业能力,构建起支持科技创新的特色服务体系,通过“投资+投行”双轮驱动,积极探索服务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
科技金融潜力巨大
杨平表示,保险资金规模稳步增长,发展科技金融潜力巨大。在科技领域投资领域,通过股权投资、创业基金等方式投向科技企业是保险资金开展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已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领域,这些领域均是科技创新投资的热点。
同时,近年监管政策支持持续放开,支持保险资金服务科技创新。例如,鼓励保险资金通过S基金、投贷联动等模式支持科技企业,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不过,保险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投资仍面临较多难点。杨平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本约束与风险容忍度尚有矛盾。尽管科技保险风险因子下调,但未上市股权风险因子仍高达0.41,而2024年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1%,部分中小险资因资本紧张难以加码科技投资。
二是退出渠道不畅。目前,国内一级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中,IPO退出为绝对主流方式,但当A股IPO周期拉长时,将导致险资难以如期退出;而并购市场发展仍不成熟,缺乏专业化并购基金支持,致使退出不畅。
三是专业能力面临短板。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估值体系缺失,缺乏标准化估值模型,导致交易双方定价存在较大分歧。
系统性布局新兴领域
“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并非简单的资金供给问题,而是需要构建一套与科技创新特性相适应的投资生态体系。”杨平表示,这包括长期耐心的投资理念、专业深入的产业研究、科学有效的风控手段,以及灵活多元的退出机制,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保险资金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据介绍,近年来,华泰资产在优化投资模式方面展开了系列创新探索。
一是尝试改变传统的“风险—收益”匹配框架,在个别、短周期的风险—收益匹配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整体、长周期的风险—收益匹配。“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经济活动,需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整体回报思维和短中长周期结合的考核方式,来把握科技创新在整体层面和未来时段的高收益。”杨平说。
二是提升投资能力,充分适应并有效把握科技创新相关行业特定的价值创造模式,包括提升对创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发现能力,提升对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及发展潜力的评估能力,强化科技赋能等。
三是利用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大、期限长、门类全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散和对冲配置,建立稳健的保险资金资产配置基本盘,构建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收益缓冲垫,缓解保险资金“投早投小”带来风险敞口增加的可能。
杨平介绍,华泰资产通过旗下私募股权平台华泰宝利,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优势,系统性布局集成电路、高端制造、智能汽车等相关领域投资机会,投资了一批科创属性强、行业地位明确的头部稀缺标的,部分投资标的已完成上市并实现可观的投资收益。
强化资产获取夯实产品创设
投行业务是保险资管公司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业务板块。杨平认为,在投行业务方面,保险资管机构需夯实资产获取能力和产品创设能力,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创新路径。
据介绍,在债权计划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华泰资产早在2017年就响应国家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创造”转型的政策导向,设立债权投资计划引入保险资金用于国产民用大飞机的研究、制造与生产等环节。
在股权投资方面,委托投资业务的开拓为华泰资产服务科技创新提供了新工具。华泰资产于2023年11月落地首单间接股权投资受托管理业务,该业务通过投资专业化母基金,推动金融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产业,已投项目包括医疗健康、光刻设备、激光成像设备、计算机视觉、先进封装、机器人等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企业。
杨平表示,展望未来,华泰资产支持科技创新将朝着生态化和专业化方向持续深化。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融入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加强与各类主体的协同合作,优化投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将持续深耕投行赛道,打造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股、债、证券化”一体化的金融产品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