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8月11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度分红已全部实施完毕,累计派发907.89亿元现金红利。分红策略分化,盈利强劲是底气所在。政策东风为分红常态化注入制度动能,但国内险企分红率仍普遍低于国际水平,分红常态化还需制度配套。

截至8月11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度分红已全部实施完毕。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五大险企2024年累计向投资者派发907.89亿元现金红利,较上年增长20.21%。沉甸甸的“红包”背后,不仅映照着行业整体的盈利韧性,也传递出政策引导下资本市场对投资者回报的日益重视。

新“国九条”与《市值管理指引》的推行,通过“监管激励+资本约束”双重机制重塑了险企的分红逻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上市险企可能更重视分红频次,这更符合监管政策的引导方向,也有利于上市险企避免因为分红而侵蚀偿付能力,影响后期业务发展。

五上市险企累计分红超900亿元

新华保险的分红方案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合计派发现金股利78.93亿元,同比增幅近200%。中国人保则以442.24亿股总股本为基准,总计派发现金红利51.74亿元,叠加已派发的中期分红,该公司2024年合计分红总额79.6亿元。此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2024年度分红派息已率先兑现。中国平安延续其“分红标杆”地位,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461.74亿元,连续13年增长。中国人寿分红较2023年亦大幅增长,年度现金分红总额183.72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一倍。中国太保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03.9亿元。至此,五大险企2024年末期分红总额达到863.18亿元,累计907.89亿元现金在八月第一周的交易日里精准注入股东账户。

2024年,五大险企总投资收益达7969.2亿元,同比翻倍增长113.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和高达3476亿元,同比增幅77.72%。强劲的盈利能力为分红提供了坚实的财务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险企分红策略呈现显著分化。李文中指出,中国平安长期以来盈利能力更为稳定,有利于公司为股东带来稳定的回报。而一些公司此前对股东分红的年份不多,如今经营收益有大幅跃升,恰逢监管政策引导增加分红,自然就会倾向于大幅增加分红来响应,同时提高公司在股市人气。

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指出,分化并非战术,而是战略。平安的“十三连增”背后是综合金融+科技输出的稳定盈利池;新华的高跳升则是“瘦身”战略的结果。国寿、太保介于两者之间,分红增幅温和,兼顾资本补充与股东诉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亦认为,不同险企当期业绩表现存在差异,导致分红策略分化。但在当前长期利率下行环境中,部分险企中期分红增幅超50%甚至200%。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也迎来质疑,王国军表示,险企需在分红与资本充足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分红沦为短期市值管理工具。

分红常态化还差“最后一公里”

政策东风为分红常态化注入制度动能。2024年新“国九条”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监管强化言犹在耳,同年《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明确鼓励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进入2025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全面落实市值管理指引,加大分红激励约束。

但相较国际险企40%-60%的分红率,国内险企仍普遍低于40%。在李文中看来,这或许受制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近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另一方面是国内险企投资端固收类产品占比较高,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承压。高承远认为核心掣肘有三点。一是产品结构中保证收益占比高;二是资本工具稀缺;三是A股投资者对“成长”估值更高。

那么,要让中期分红从“鼓励性政策”到“普遍实践”,还需要哪些制度配套以及又该如何避免分红沦为短期市值管理工具?高承远表示,分红常态化还差“最后一公里”。税务上,建议对险企中长期持股的分红收益给予递延纳税;利润调节上,允许将OCI中的债券浮盈在可控范围内转入未分配利润;信息披露上,监管可要求公司披露“分红压力测试”。李文中则指出,现行税收制度对此基本没有大的影响,本身是中性的。利润调节机制可以适当运用,公司也需要加强分红可持续性披露。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