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预定利率调整:市场影响与分红险机遇
AI导读:
本文讨论了保险预定利率的调整情况,包括当前预定利率的研究值、调整机制及市场影响。同时,分析了在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因其“保底+浮动”收益特性而迎来的发展机遇。
“预定利率近期可能下调,预购从速!”近期,一款热销增额终身寿险宣传道:若未来降至2.0%预定利率再买,收益差可能有几十万元。以“30岁男,一次性投入100万元,持有40年”为例,在当前2.5%预定利率下,至70岁累计可领251.5万元,若下调至2.0%,至70岁累计可领206.8万元。
近年来,随着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跟随下降。7月25日,中保协最新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已连续第二次低于2.25%水平。在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下,触发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和产品调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获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下发产品切换通知,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预定利率最高值分别为2.0%、1.75%、1.0%,切换时间为8月31日。
预定利率触发调整到底会下调多少?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会上,保险业专家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随着预定利率研究值出炉,预定利率调整随即触发。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公司发布公告称,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及中保协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
对于利率下调幅度,业内人士早已形成较为一致的预判。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此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新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跌到比2.0%还要低,监管部门很有可能直接就在9月份将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不超过2.0%”。国金证券在此前的研报中曾表示,理论上至少需要下调25个基点,预计传统险预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市场利率走势进一步支撑这一判断。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最新三项市场参考利率,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5%,较一季度末下降10个基点;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3%,较一季度末下降25个基点;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65%,较一季度末下降16.6个基点。
根据今年初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连续3年“炒停售”还能刺激市场吗?
当前,主要头部公司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2.5%、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2.0%、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1.5%。《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保险销售端已掀起新一轮“锁利”营销。
预定利率下降后,除了上述增额终身寿险的未来收益会下降,对于保障型产品来说,意味着保费上涨。有销售人员近期在推荐产品时表示,其公司重疾险将于7月31日下调预定利率至2.0%,预计同等保额的情况下,重疾险保费将涨价40%~60%。
事实上,这已是人身险行业连续第3年因预定利率调整出现“炒停售”现象。面对利率下行压力,险企已开始主动调整。近期多家人身险公司启动产品切换,将分红险预定利率从2%上限下调至1.5%。某寿险公司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低利率环境下行业面临利差损风险上升、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等挑战,此次调整是结合监管动态机制做出的主动应对。
业内分析认为,预定利率下调是行业与低利率环境适配的必然选择,但连续3年的“炒停售”营销能否持续奏效仍存疑问。东海证券认为,在长端利率持续低位震荡的背景下,主动调降预定利率有望显著降低负债成本,进而缓释利差损风险;同时“炒停售”催化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提振保单销售,对销售节奏保持乐观。
分红险迎来机遇“保底+浮动”优势凸显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兼具“保底+浮动”收益特性的分红险正迎来发展机遇。从市场吸引力来看,分红险的“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优势凸显:保底收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安全垫”,浮动收益部分则可依托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捕捉市场机会,较单纯固定收益产品更能平衡风险与收益。
“分红险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产品。”中关村长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健康养老研究中心主任龙格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后传统险预定利率降至2%,而分红险以“1.75%保底+分红”为架构,若保险公司分红投资收益超过2.11%,客户理论收益率即可超过传统险2%的水平。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分红险的收益设计与实际投资成果直接挂钩,通过收益浮动性可缓解长期利差损风险,为财务稳健性提供支撑。这一优势在预定利率下调后更为突出。国金证券指出,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后,传统险产品竞争力难免下降,分红险的销售价值将更为凸显。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