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距离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已不足半年,监管层及时松绑,为非上市险企执行新准则提供缓冲。明确困难险企可暂缓执行,并量身定制多项简化路径,助力险企纾困。新准则对保险行业影响深远,短期挑战巨大,长期带来机遇。

距离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已不足半年,监管层及时“松绑”,为面临实际困难的中小险企开了一扇缓冲之窗。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非上市险企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确有困难需暂缓执行的保险公司,应当在2025年6月30日前向财政部和金融监管总局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原因。《通知》还为非上市险企量身定制了多项执行新准则的简化路径,为险企纾困。

谈及政策出台背景,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6月16日表示,国内保险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寿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尤为突出。新准则复杂的技术要求和执行难度,对于中小寿险公司的数据、人才和系统都提出很高的挑战。

部分险企执行难

回溯来看,2020年12月,财政部修订印发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执行,其他企业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首批执行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大型上市保险公司总体平稳。

然而,随着执行时间窗口的不断收窄,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现实困境逐渐浮出水面。中型保险公司的系统改造费用已达千万量级,这对于挣扎于盈亏线或持续亏损的公司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历史数据断层、精算人才短缺、信息系统换代的高昂成本,成为众多中小险企面前的“三座大山”。

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部分保险公司在切换新保险合同准则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出台简化措施。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表示,相较于大型险企,中小险企普遍面临资金和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新准则的实施不仅需要强大的IT系统支撑,而且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险企来说构成了巨大挑战。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亦表示,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历史数据积累和人才与技术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新准则对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为此,《通知》明确,确有困难需暂缓执行的保险公司,应当在2025年6月30日前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原因。

监管出手纾困

除暂缓机制外,《通知》为非上市险企开辟了“简化处理通道”,直指准则落地的核心痛点。从具体的简化规定来看,《通知》在保险合同分组、确认、计量、列报和衔接规定等方面都作出简化安排。

需要指出的是,简化处理仅为过渡安排。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不会引发境内外上市企业财报的准则差异,亦不会对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落地,对保险行业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东吴证券预计,新准则执行后,非上市险企将面临净利润波动加剧和净资产下滑压力。

以交银人寿等5家提前执行新准则的银行系险企为例,2023年新准则下合计营收规模较旧准则减少76%,净资产减少16%。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保险公司在财务报表上的剧烈波动。

“新准则对数据、人才和系统的要求更高,保险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王国军表示,大型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准则,而中小保险公司可能面临更大挑战,行业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不过,从长期来看,新准则的实施也将为保险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杨帆指出,一方面,新准则将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设计、资产负债管理;另一方面,新准则将提升险企财务透明度,助力金融风险防控。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