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保险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AI导读:
我国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累计落地保单数量超1500单,总保费规模超1.5亿元。预计全球网络保险市场规模将实现翻番以上增长,但理赔面临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剧了网络攻击危险性。我国正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保险业探索网络风险可保边界。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试点期间,企业网络安全保单数量超1500单,总保费规模突破1.5亿元,总保额接近115亿元;居民反诈险保单累计超200万单,总保费逾2400万元,保额突破1000亿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展现出强劲潜力。
据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估算,2024年全球网络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153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仅占全球财产及意外险保费总额的1%不到,但预计到2030年,全球网络保险保费规模将实现翻番以上增长,年均增长率超10%。慕尼黑再保险CEO托马斯·布朗克指出,网络安全风险防护日益重要,但众多企业仍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和保险保障。因此,慕尼黑再保险致力于增强客户网络韧性,填补保险保障缺口。
随着全球供应链深度互联、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网络攻击手段复杂化,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涉及高端制造、信息科技、金融等领域。网络安全保险正由传统风险转移工具向综合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转变。勒索软件攻击、网络诈骗、供应链攻击、数据泄露等成为主要损失来源。其中,勒索软件攻击影响大、金额高,是首要损失原因。营业中断损失占比最高,达到51%。
网络安全保险理赔同样面临挑战。与传统财产险和责任险相比,网络安全保险理赔更为复杂。网络攻击引发营业中断、法律诉讼、数据恢复等连锁反应,损失特征多维度、跨领域,赔付金额可能几何级数增长。保单责任范围界定存在技术性和法律性挑战,保险公司查勘定损复杂,需协调不同服务商。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剧了网络攻击危险性。勒索软件攻击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涵盖恶意软件订阅、AI驱动自动化攻击包等,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AI技术重塑勒索软件攻击态势,推动攻击手段自动化升级和复杂化,提升攻击规模、速度和精准度。
近两年,我国加大对网络安全保险支持力度。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指导意见,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加速推进新型保险模式应用。
在政策推动下,保险业不断探索网络风险可保边界,产品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截至2024年底,53家保险公司备案341款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其中2024年新增56款,涵盖创新型保障产品。多家保险公司推出有益尝试,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附加网络欺诈损失保险等。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及优化空间。需求侧认识不足,影响投保续保主动性;供给端面临数据缺乏、风险量化困难等问题,有待各方共同探索解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