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宣布三大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包括再批复600亿元长期投资试点规模,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以及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这些政策将进一步释放险资的投资空间,带动增量资金逾千亿量级。

加大保险资金入市稳市力度的推动政策继续加码。

继上月上调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后,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险资入市“正在路上”的三大措施,继续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这三大措施分别是拟再批复600亿元长期投资试点规模,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以及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

5月7日的政策是对之前险资入市政策的延续,包括加码和落实此前政策,以及回应行业呼声的风险因子下调政策。这进一步释放了险资的投资空间。

中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表示,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或将带动增量险资规模逾1300亿元。再加上拟批复的600亿元规模险资长期投资试点,以及长周期考核的影响,撬动的增量险资权益投资空间或将是超千亿量级的。

政策一: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或带动增量资金逾1300亿元

调降偿付能力规则中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是行业此前多次呼吁的内容。风险因子与保险公司投资和经营业务的资本占用息息相关,风险因子越高,要求的最低资本就越多,对资本的占用和消耗就越多,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此次计划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据葛玉翔测算,假设针对险资持有的沪深300股票风险因子下调10%,在50%沪深300成分股配置假设下,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静态释放最低资本为364亿元,如果全部增配沪深300,对应股市资金达1349亿元。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16年我国保险业正式实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偿二代),对权益投资的资本消耗有了更精细的计量。为引导险企加强入市,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调整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的风险因子。

葛玉翔称,自2023年9月调整风险因子以来,保险资金持续加大股票配置比例。

政策二:险资长期投资试点将再添600亿,总规模达2200亿元

下调风险因子为保险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无疑为股市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增量资金。

所谓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指的是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

目前已有两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加上本批次600亿元,合计规模达2220亿元。首批试点的鸿鹄基金已投资落地500亿元,第二批试点的总额度为1120亿元。

除上述试点机构外,还有更多险资机构筹划申请这一试点。

葛玉翔分析称,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能够降低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于净利润的影响,同时或给予偿付能力占用打折、豁免权益类资产占比的政策优惠。

政策三:推动长周期考核,实现“长钱长投”

险资的长周期考核也将更进一步。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调动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实现“长钱长投”。

保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较大、偿付周期较长的特点,是典型的“投资长钱”。而考核周期短制约了商业保险资金扩大A股投资。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

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大部分险企尤其是大型上市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仍较监管上限有一定空间。险资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入市能够起到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