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保险行业一度被视为“职场避难所”,但如今正悄然蜕变为精英角逐的新赛道。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标志着个险与经代渠道全面迈入“报行合一”时代,旨在解决代理人专业化不足、职业归属感缺失等问题。

  “中年人的最后出路是卖保险。”这句略带自嘲的调侃,曾折射出无数职场中年人的困境与无奈。但如今,保险行业这个一度被视为“职场避难所”的领域,正悄然撕去旧标签,从社会就业的“蓄水池”蜕变为精英角逐的新赛道。

  1992年引入中国的人身险个人营销体制,历经30余年的发展后,终于迎来一场颠覆性改革。随着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的发布,个险与经代渠道全面迈入“报行合一”时代。政策直击行业顽疾:代理人专业化不足、职业归属感缺失、佣金分配不合理等。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知》的发布将加速个人营销体制的转型,大浪淘沙后,最优秀的代理人将留下来,行业精英也将涌入保险市场。两股力量汇聚,个人保险代理人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格局将逐渐形成。

精简层级,佣金向一线代理人倾斜

  过去,“增员即增长”是寿险业的黄金法则。寿险公司只要不断招聘代理人,业绩就能稳步增长,这也被称为“人海战术”。但底层代理人冲锋陷阵,却因层级盘剥沦为“廉价劳动力”,中高层坐享分成,形成畸形的利益链。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靠“拉人头”冲保费的时代也随之终结。行业开始清虚提质,推动由“量”到“质”的历史性转型。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反映保险代理人渠道改革力度。2015年,修改后的《保险法》取消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随后保险代理人数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7年首次突破800万人,2019年达到900万人高点。但随后,代理人数量开始缩水,截至2023年末,我国保险代理人数量仅余281.34万人。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指出,个人营销体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对中国寿险行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亟须进行改革。

  王国军亦表示,传统营销体制激励约束不足,个人保险代理人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保险公司管理不到位等,已经无法适应人身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此次《通知》正式将专业化、职业化确立为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压实保险公司在代理人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要求监管部门从严监管。

  具体来看,《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强化代理人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全流程管理,提升保险销售人员的合规意识、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针对代理人队伍的突出问题,《通知》提出精简优化销售队伍层级,推动销售利益向直接保险销售人员倾斜,并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佣金薪酬激励制度。

  同时,《通知》对佣金机制进行改革,引导从“短期激励”转向“长期服务”。要求保险公司根据既定的佣金政策、费用预算和考核机制,做好总体佣金的核算,并建立与产品设计、费用结构相契合,与业务品质、服务质量相匹配的佣金激励设计和递延发放机制。

  此外,《通知》还指出,保险公司应当强化个人营销制度设计、产品研发、行为管控、费用管理等环节中的合规管理和风险监测,有效识别异常销售行为、销售套利风险等,及时预警并进行干预,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上社保、办居住证,重塑职业尊严

  除收入低外,保险代理人还面临社会地位低的印象,这与其社会保障不足也有关。为提升保险销售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通知》推动支持为保险销售人员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相关政策参加社会保险、办理居住证等,并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销售人员荣誉评价体系。

  华泰证券研报中指出,此次《通知》支持员工转代理人有其客观背景。据华泰证券分析,行业层面的代理人数量在2019年达到顶峰880万,随后几年代理人数量大幅下降。在外勤数量缩减、效率提升的背景下,内勤队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匹配,《通知》在政策层面为保险行业深化内外勤队伍改革明确了方向。

  但《通知》也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员工取得相应销售资质并纳入保险销售顾问管理后,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授权及销售能力分级情况销售相应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保险销售顾问转换管理制度,防范潜在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在周瑾看来,此次《通知》的发布,旨在推动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代理人群体、保险公司以及行业的长期发展而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来看,行业的代理人数量可能进一步精简,不规范的销售经营行为将出清;长期来看,《通知》是行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善行业口碑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