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长期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正在加速入市。近期,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加快落地,股票型ETF总份额突破2万亿份。资本市场改革从优化入市条件、树立理性投资理念等方面发力,为市场注入坚实底气。

第二批保险资金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正在加速落地,更多险资正在筹划申请加入试点行列;与此同时,股票型ETF总份额已突破2万亿份大关;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纷纷表态将增持ETF。中长期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专业投资力量,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近期,资本市场改革聚焦打通卡点堵点、推动“长钱长投”,从优化“长钱”入市条件、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深化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目前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源源不断的“活水”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加坚实的底气。

深化改革 逐一破局

我国资本市场“长钱不足、长钱不长”的问题由来已久,制度梗阻、生态短板、资金供需失衡等问题被视为症结所在。例如,社保、保险等“长钱”的投资范围和入市比例受限;机构考核机制偏向短期化;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与资本市场稳健收益产品供给存在错配等。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24年以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具体方案。

一方面,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考核机制、破除制度梗阻。政策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向全国;完善“募投管退”循环、简化并购重组、份额转让流程、激活创投市场;建立长周期考核体系、弱化短期业绩压力、强化价值导向;探索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降低长期资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构建良性生态,促进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压实中介责任、严惩虚假陈述、保障投资者知情权;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严肃整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专家表示,一年多来,有关部门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对症下药、逐一破局、形成合力,真正在疏通“长钱”入市卡点堵点上动了真格、见了真招。

深交所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长期资金投资策略会。会议提出,将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投资监管机制,落地便利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参与新股发行、股票定增的政策;完善ETF大宗交易和盘后交易等机制,引入更多机构为ETF提供流动性;推进跨市场ETF全实物申赎模式改造。显然,这场为市场引入“长钱”、增加“活水”的改革仍在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入。

组合效应 持续释放

业内人士注意到,“长钱”入市、“长钱长投”的积极变化正在不断涌现,这不仅有力支持了股市的稳定,也表明了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ETF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成为了各类资金借道入市的重要渠道。在“国家队”增持的背景下,股票型ETF的总份额屡创新高。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所持权益类基金份额规模大幅增长,其中所持股票ETF份额规模同比增长近六成。

在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看来,ETF作为一揽子股票的组合,是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抓手。ETF具有持仓透明、分散投资、交易便利、成本低廉、投资容量大等诸多优势,能够精准匹配机构的长期配置需求。

作为长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险资在权益市场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自2023年10月以来,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总金额达到1620亿元。前期,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共同出资开展了首批险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第一期试点500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全部投资落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第二批试点机构的试点额度总计为1120亿元,参与的保险机构数量更多。目前,各机构正在加快工作进度,尽快推进私募证券基金的设立及投资工作。

同时,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不断加大,沪深300指数等股息率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名列前茅。可观的股东回报为投资提供了更坚实的安全垫,有助于改善市场情绪和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军表示,通过制度革新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推动“活水”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目前,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正在逐渐形成。

推动 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入市“长钱”增多,权益类基金发展加快,长周期考核制度更加健全,中长期资金作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未来,仍需加快构建“活水长流”的良性生态,重点在更好发挥机构投资者引领作用、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深化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推动形成更多更大的突破。

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认为,证券行业应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导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同时,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资产证券化、REITs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鼓励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进行长期投资;推广指数化投资、创新ETF产品;强化国企市值管理考核,推动优质资产注入与资本运作;提升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申万宏源证券执委会成员、申万宏源研究董事长周海晨认为,应在全市场弘扬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应深度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此外,应通过市场化退市机制平衡供需,推动资本市场形成“优质企业—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循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在做好风险防范应对的同时,应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推出更多跨境ETF产品,拓展存托凭证互联互通,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应进一步提升境外资金投资A股市场的便利程度,增强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表示:“我们将在中央金融办统筹指导下,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合力的增强,资本市场“活水长流”的美好前景可期。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