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险发展:挑战、创新与政策建议
AI导读:
国家政策推动下普惠保险惠及面扩大,但存在供需错配等问题。平安产险通过产品创新与科技赋能应对,建议政策引导提升保障水平,出台示范条款规范市场。
在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推动下,普惠保险近年来惠及面稳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保险业(SEO关键词1)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过,普惠保险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仍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商业可持续性不足,服务能力的适配性短板等瓶颈。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普惠保险必须回答好的问题,这需要保险创新(SEO关键词2)来破局。
在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期间,针对平安产险在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上述行业性难题这一问题,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团体客户部副总经理许乐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通过改进产品定价模型,提升保险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以此提升保险服务(SEO关键词3)水平。”
据许乐扬披露,2025年上半年,平安产险累计为161万家小微企业提供189万亿元保险保障,累计开发超8200款产品,覆盖大多数行业。“小微企业很难在传统商业保险市场上获得差异化和相匹配的保险保障,我们通过推出小微企业专属套餐产品体系,提供门槛低、投保便捷、责任丰富的小微企业专属产品,通过行业化保险创新,匹配小微企业需求,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降低小微企业投保难度。”他表示。
在科技赋能方面,许乐扬认为,传统保险遵循大数法则,保险的角色转移风险,平滑了被保险人的现金流,但从社会整体来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保险业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好防灾减灾、风险管理的功能,才能在满足自身商业价值基础上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通过加强风险减量服务,进而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实现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推动保险发展(SEO关键词4)。”许乐扬表示。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普惠保险风险需求总规模约为9400亿元,是当期普惠保险供给(即保费)规模的2.6倍。供需缺口达5800亿元,即现阶段约62%的普惠保险风险需求没有获得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服务保障。
许乐扬认为,普惠保险核心要服务的特定群体,基本都存在保险意识薄弱、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对特定群体的风险保障依然不足。
针对推进普惠保险的发展,许乐扬建议,一是通过政策引导,提升普惠群体的整体保障水平。我国目前在制造业、运输业等安全事故高发领域有安全生产责任险、危险化学品运输责任险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但对于新就业群体、个体工商户,三农群体中整体还是以企业自发性购买为主,大多缺少基本的保险保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推行,提高社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建立扶持普惠保险重点群体抵御风险的长效机制,如特定主体“滴灌式”保险补贴机制,按照不同群体的风险核心风险需求,给予不同的政策补贴额度,如火灾、巨灾、疫情等适用范围较广的保险,减轻特定群体的保险成本负担,扩大购买普惠保险产品减免税收的产品范围。
二是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行业示范性保险条款。目前市场中针对普惠群体的产品品类繁杂,客户在投保时往往面临“购买难”的问题。建议组织行业专业力量,依据特定普惠群体风险管理实际诉求,制定相应的行业示范性保险条款,规范普惠保险市场运作机制,促进群体持续健康发展。
据其披露,在实践中,平安产险通过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平安企业宝APP+小程序”,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保险服务和防灾防损建议。针对特定风险,平安产险“鹰眼3.0平台”提供物联网风险减量服务,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