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加速入市,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增至1620亿元
AI导读:
险资入市正在提速,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正在加快落地,规模已达1620亿元。试点获配套政策加持,包括会计计量方式和偿付能力优惠政策。目前,更多保险机构对长期投资试点保持高度关注。
险资入市正在提速。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第二批保险资金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正在加快落地,同时还有更多险资筹划申请试点。作为险资入市方式的创新探索,今年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规模已从500亿元增至1620亿元,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也从2家增至8家,均为寿险公司。据了解,第二批试点公司正紧锣密鼓地从架构、流程等方面推动试点落地,推进私募证券基金设立及投资工作。与第一批试点不同,不少公司倾向于单独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
规模已达1620亿元,试点获配套政策加持。所谓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指的是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去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包括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扩大等。公开信息显示,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始于2023年10月。
目前,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参与试点,合计规模达1620亿元。其中,第二批批复的1120亿元高于此前监管部门最初拟定的1000亿元,显示各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的积极态度。第二批获批试点的保险公司中,首批试点中的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继续获批第二批试点,获批金额200亿元,将共同发起设立鸿鹄基金二期。多数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获批金额均在百亿上下。
业内人士分析,试点有利于解决险资入市投资的堵点、卡点,其中会计计量方式有助于保险公司平滑权益市场波动对其利润表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诸多权益类资产要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意味着其市值变动直接体现在当期利润中,会加大利润与资本市场的相关性,降低保险公司进行权益投资的积极性。而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实行,就有利于解决这一“痛点”。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批试点中的保险公司,获批基金类型新增了契约制基金。在会计计量和核算方式显得较为特殊之外,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还得到了不同维度的政策支持,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偿付能力的优惠政策。通过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票的资本占用,较一般权益投资可获得风险因子七折优待,有利于降低权益投资对于险资偿付能力消耗的影响。
根据权益投资模式,保险公司也在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和考核方案。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政策打通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为险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他还透露,公司在推动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的过程中,将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保证风险可控。投资方向上,将重点关注高股息股票和成长股平衡。
自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以来,业界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去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目前,还有更多保险机构对长期投资试点或相关投资机会保持高度关注。
在密切关注业界最新进展的同时,一些保险资管公司也在积极推动试点申请。相较于契约制基金而言,公司制基金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可以发行多只私募基金产品。不过,OCI类资产也有相关弊端,即只有分红能进入利润,公允价值变动以及后续处置收益都不能进入利润。整体上,如果公司制基金是高分红型的,仍适合投资。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的股票投资金额为2.27万亿元。近日,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到,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