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成绩单已披露,头部险企低调处理,成绩单喜忧参半。监管新规、预定利率倒挂等因素推动行业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深度变革重塑竞争逻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负债端优化、资产端突围、科技赋能。

3月已过半,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成绩单已基本披露完毕,部分险企已公布2月保费收入。与往年热闹场景不同,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选择低调,未公布开年保费。已披露数据显示,“开门红”成绩喜忧参半。这一变化背后,与监管新规、预定利率倒挂、新会计准则等因素紧密相关。行业正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深度变革重塑保险业竞争逻辑。

头部险企低调应对“开门红”

3月中旬,保险业2025年“开门红”数据陆续公布。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等实现增长,而国华人寿、阳光人寿保费下滑。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未披露数据。

具体来看,新华保险今年前两个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511.24亿元,同比增长29%。中国太保子公司太平洋人寿、太平洋财险保费收入分别增长9.1%和1.9%。相比之下,国华人寿保费下滑近三成。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策略性调整与监管新规、市场需求透支等因素有关。低利率环境下,盲目追求规模可能导致成本收益错配,威胁偿付能力。

保费增速放缓不可逆,但续期保费作用仍在,总保费不会大幅下跌。

保险业由“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

“开门红”降温背后,保险业进入转变期。3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标志着“强监管”时代来临。新规强调公司治理、偿付能力等,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新会计准则要求险企更真实反映金融资产风险,压缩报表粉饰空间。这些变化推动保险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

产品结构也在调整。增额终身寿热销带动普通寿险占比提升;分红险与健康险被寄予厚望,未来有望量价齐升。

分析师指出,保单质态和新业务价值率持续改善,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利润率提升。

行业优胜劣汰加速

展望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公司有望实现“强者恒强”。中小险企若无法突破瓶颈,或面临整合风险。

随着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等新规实施,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有助于长期稳健经营。头部险企依托产品体系、销售渠道等优势,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交银国际研报认为,《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有利于扶优限劣。预计行业将聚焦负债端优化、资产端突围、科技赋能三大方向。

总的来说,保险业“开门红”淡出舞台,标志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短期业绩让位于长期稳健经营,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