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成绩单揭晓,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AI导读:
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成绩单已披露,头部险企低调处理,成绩单喜忧参半。监管新规、预定利率倒挂等因素推动行业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深度变革重塑竞争逻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负债端优化、资产端突围、科技赋能。
3月已过半,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成绩单已基本披露完毕,部分险企已公布2月保费收入。与往年热闹场景不同,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选择低调,未公布开年保费。已披露数据显示,“开门红”成绩喜忧参半。这一变化背后,与监管新规、预定利率倒挂、新会计准则等因素紧密相关。行业正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深度变革重塑保险业竞争逻辑。
头部险企低调应对“开门红”
3月中旬,保险业2025年“开门红”数据陆续公布。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等实现增长,而国华人寿、阳光人寿保费下滑。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未披露数据。
具体来看,新华保险今年前两个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511.24亿元,同比增长29%。中国太保子公司太平洋人寿、太平洋财险保费收入分别增长9.1%和1.9%。相比之下,国华人寿保费下滑近三成。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策略性调整与监管新规、市场需求透支等因素有关。低利率环境下,盲目追求规模可能导致成本收益错配,威胁偿付能力。
保费增速放缓不可逆,但续期保费作用仍在,总保费不会大幅下跌。
保险业由“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
“开门红”降温背后,保险业进入转变期。3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标志着“强监管”时代来临。新规强调公司治理、偿付能力等,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新会计准则要求险企更真实反映金融资产风险,压缩报表粉饰空间。这些变化推动保险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
产品结构也在调整。增额终身寿热销带动普通寿险占比提升;分红险与健康险被寄予厚望,未来有望量价齐升。
分析师指出,保单质态和新业务价值率持续改善,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利润率提升。
行业优胜劣汰加速
展望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公司有望实现“强者恒强”。中小险企若无法突破瓶颈,或面临整合风险。
随着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等新规实施,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有助于长期稳健经营。头部险企依托产品体系、销售渠道等优势,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交银国际研报认为,《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有利于扶优限劣。预计行业将聚焦负债端优化、资产端突围、科技赋能三大方向。
总的来说,保险业“开门红”淡出舞台,标志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短期业绩让位于长期稳健经营,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