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寿险公司业绩大幅反弹,净利润增长背后的多维度考量
AI导读:
2024年寿险公司业绩显著反弹,净利润大幅增长。但从业人员未充分感受到喜悦,因净利润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会计准则切换、资产负债匹配等。需从长期、多维度视角评价寿险公司。
作者:金融业资深人士杨峻
2024年,寿险公司迎来了业绩的显著反弹。据统计,已公布业绩的60家寿险公司合计净利润约为247亿元,较2023年的-107亿元有了根本性好转。然而,从业人员并未充分感受到这份扭亏为盈的喜悦。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净利润指标反映的是短期经营情况,而寿险业务周期长,单一年度的改善并不能代表长期全面向好。其次,2024年险企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资产端投资收益的提升,承保端的改善尚不明显。寿险行业的高质量转型依然面临挑战。
寿险业2024年回顾
寿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源自承保收益及投资收益。其中,投资收益受宏观经济、市场利率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24年,债市持续走牛,股市也在秋季转暖。不少保险公司在专业能力的加持下,取得了亮眼的投资业绩,从而大幅推动了净利润的增长。
此外,会计准则的切换也对当年净利润产生了影响。新准则要求保险公司对金融资产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计量,同时更充分地披露风险敞口。这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寿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新旧准则切换过程中,指标的调整会对短期净利润带来影响,容易被外界误读。比如,在新准则下,更多金融资产被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FVTPL),导致市值变动直接影响投资收益并计入损益表,在牛市背景下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部分寿险公司高达10%以上的综合投资收益率,部分得益于会计准则切换带来的一次性红利。
净利润的复杂性
净利润是一定时期内公司总收入扣除所有成本、费用、税收后的剩余利润。由于寿险行业跨周期经营的复杂性,其净利润受到多项精算假设的影响。
寿险的保费收入集中在投保初期,而赔付支出往往在数十年后才发生。这种“先收钱、后赔付”的模式导致收入与成本在时间上存在错配。为了覆盖未来赔付责任,寿险公司需计提责任准备金。这涉及死亡率、发病率、退保率、贴现率等假设,这些假设变动会通过准备金影响当期利润。
除了精算假设,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并非所有赚到的钱都会计入当期损益。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当寿险公司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时,需采用权益法核算。少数寿险公司为了粉饰业绩,通过派驻董事等方式将被投企业计入长期股权投资,从而一次性获得并表收入,虚增当年投资收益、利润和净资产。
多维度评价寿险公司
尽管净利润指标简单明了,但寿险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能仅凭这一指标来评价寿险公司。应从长期、多维度的视角去考量。
从经营周期角度看,净利润是每年结转的概念,是“流量”指标。即使当年净利润大幅提高,也只是“边际改善”。只有当净利润转入净资产中的“未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导致净资产增加时,才会从“流量”指标转成“存量”指标。因此,“净资产”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寿险公司的长期经营成果。
从资产负债角度看,寿险公司净利润不仅来自承保收入和投资收益,也受到“准备金计提”和“资产减值”的影响。要真正理解净利润,需从资产负债的框架中去挖掘。既要考虑资产端的规模和质量,也要关注负债端的稳定和健康,以及两者的匹配度。
2024年寿险公司净利润的改善不容忽视,但也要考虑到这一年的特殊性以及寿险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不能“就利润论利润”,而应综合考虑净资产、偿付能力、减值准备和资产负债匹配等多项指标。
一张亮眼的净利润成绩单背后,寿险公司仍需坚守平衡短期和长期、风险和收益的核心命题。
值得期待的是,近年来,在监管的引领下,我国寿险行业正坚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面推行报行合一、下调预定利率等举措,有助于寿险行业防范利差损风险,夯实稳健经营基础。
转型虽伴随短期阵痛,但寿险行业必将在浪潮中回归初心,实现韧性增长。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