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规模超36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变革,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随着费率改革、业绩比较基准新规等落地,基金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更紧密捆绑,行业底层逻辑从“规模导向”转为“投资者回报导向”,引导基金公司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公募基金迎系统性变革

规模超过36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变。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业绩比较基准新规等相继落地,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的利益将与投资者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从过去的“规模导向”,彻底转换为“投资者回报导向”。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不仅实实在在减费让利,更从产品供给、客户服务、投教陪伴、投研实力等多个维度,引导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供给。

规模超过36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变。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业绩比较基准新规等相继落地,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的利益将与投资者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从过去的“规模导向”,彻底转换为“投资者回报导向”。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不仅实实在在减费让利,更从产品供给、客户服务、投教陪伴、投研实力等多个维度,引导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供给。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分阶段有序推进公募基金改革落实工作。今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收官,部分配套细则陆续“面世”。其中,《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突出业绩比较基准的表征作用,《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主题投资风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系统规范主题基金的投资行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

费率方面,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措施实施,预计每年将为投资者节省约300亿元成本,加上前两个阶段的管理费和交易佣金下调,三个阶段改革累计每年可向投资者让利超500亿元。以上海机构为例,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以来,上海机构共降费让利投资者约187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已有200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指数基金主动降低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累计让利投资者约128亿元;已有超过4400只产品调降交易佣金费率,累计让利投资者约59亿元。

产品端方面,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实现常态化注册,截至11月17日,已成立了45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发行总规模合计超过530亿元。此外,10月以来,华泰柏瑞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华安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批量调整旗下部分公募基金风险等级,确保风险等级与产品实际风险特征相匹配。基准方面,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下称“基准库”)建设也迎来新进展,《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运作说明(征求意见稿)》于近日下发。根据征求意见稿,基准库分为一类库和二类库:一类库纳入市场表征性强、认可度高的69只指数,供主动管理型基金规范选用以提升产品可比性;二类库纳入使用频率较高、市值容量较大的72只指数作为补充,两类库均涵盖宽基、行业主题及策略指数。

长城证券认为,随着基准库成立,管理人变更其旗下产品业绩基准决策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在相关制度安排下,基金产品风格或趋于收敛,主动权益产品投资风格将更稳定地“锚定”基准,风格漂移现象预计将显著减少;行业格局有望重塑,并朝向“高标准、低漂移、重长期”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进化。上海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基金公司从内部控制、投研体系、考核机制、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入手,对标对表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比如强化对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论证,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在考核中偏重长期业绩、团队贡献及合规风控等指标,组建专业化金融科技团队等。

南方某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依赖渠道优势和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而是要通过提升投研能力、提高风控水平、优化考核管理、进化客户服务等,持续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赢得投资者信任,并带动基金公司自身实现更好发展。他建议:在运营管理方面,可成立专门部门加强对投资运作的过程管理,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在考核评价方面,在前期已经提高长期业绩权重的同时,探索将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在投研改革方面,加强AI在投研领域的探索应用;在投资者服务方面,持续加大投资者教育与服务陪伴,引导投资者优化自身投资行为;在产品销售方面,加大市场低位布局力度,同时在市场相对高位采取限额限购等方式调节销售行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公募基金迎系统性变革)

(责任编辑:73)